美国芯片为何“不再安全可靠”

2024-12-04 08:08 来源:环球时报

  12月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等发布声明,指出美国芯片产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呼吁国内企业审慎选择采购美国芯片。此前一天,美国政府宣布了新一轮对华出口限制措施,将140余家中国企业列入贸易限制清单,涉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等多个种类的半导体产品,还拓展“长臂管辖”,限制中国与第三国贸易。尽管美国政府以及一些美媒卖力夸大它的效果,但事实已经反复证明,这样的打压既不可能吓倒、更阻止不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进步。

  美方相关限制措施是一只早就预告要落下的靴子,有消息称措施中的大部分内容在今年年中就制定完成,业内许多人都已知晓。之所以拖延了这么长时间才公布,主要是由于美国与盟友及芯片企业的意见不一致,导致其内容一改再改,谈判花了数月时间,一些芯片制造业巨头为此花在华盛顿的公关费累计高达400多万美元。美方最终的文本长达200多页,被认为“极其复杂”又“漏洞百出”。这样的诞生过程和结果,本身就说明了其政策的荒谬性质,既逆历史潮流而动,也有损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注定难以顺利执行,更不可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这是一项不加任何掩饰的蛮横措施。被列入清单的140余家中国企业,有的仅仅是因为与华为有业务往来,还有的是因为参与收购了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就被认为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美国还借用这项措施极大扩展了自己的权力,包括日本、荷兰、以色列、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内的许多国家及地区都要受该措施影响,全球产供链的稳定将因此受到严重干扰,国际经贸秩序将因此受到破坏,这等于是美国犯病,全球“吃药”。

  现在,绝大多数国际主流舆论都不看好这项新措施,认为这只能增强中国建立自给自足芯片产业的决心和能力。这已经是美国近年来推出的第三轮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措施。这三轮措施清单越拉越长、牵扯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美方此作为的逻辑实际陷入了死循环,因为打压遏制中国的起始逻辑就是错的,不仅无法遏制中国科技产业,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在最新的限制措施中,对美国技术的定义已经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如果产品中包含哪怕一块使用美国技术设计或制造的芯片,美国政府都将限制其运往列入清单的中国企业。这样的规定看起来好像很唬人,实际效果趋近于零。美国早就针对华为采取了类似的“断供”措施,却并未能够阻止华为的“向上蜕变”,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纽约时报》直言,中国是全球大多数电子产品工厂的所在地,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同中国围绕半导体进行商贸往来和合作是必然的,这是全球产供链中的自然流动。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多家行业协会呼吁国内企业审慎选择采购美国芯片,主要是美国忽视全球产供链的稳定与安全所造成的。这些协会的呼吁是必要之举,与坚持扩大自主开放不矛盾。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根植于全球化,成长和壮大于全球化,未来仍将继续积极同各国企业深化合作,促进全球产业的繁荣发展。这一方向不会动摇。

  美方一些人想阻碍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其他国家科技交往的步伐,其结果必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连接得更紧密,美国反而会成为孤家寡人。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从金融领域开始的“去美国化”持续向外扩展,就是这一趋势的直观反映。如果说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是千帆竞渡,那么华盛顿就像一艘偏航的大船,给其他船只带来巨大风险。全球科技发展是一个共同体,回到合作的大队伍中来,是美国唯一明智的选择。我们希望华盛顿早日认识到这一点。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芯片为何“不再安全可靠”

2024年12月04日 08:08   来源:环球时报   

  12月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等发布声明,指出美国芯片产品不再安全、不再可靠,呼吁国内企业审慎选择采购美国芯片。此前一天,美国政府宣布了新一轮对华出口限制措施,将140余家中国企业列入贸易限制清单,涉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等多个种类的半导体产品,还拓展“长臂管辖”,限制中国与第三国贸易。尽管美国政府以及一些美媒卖力夸大它的效果,但事实已经反复证明,这样的打压既不可能吓倒、更阻止不了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进步。

  美方相关限制措施是一只早就预告要落下的靴子,有消息称措施中的大部分内容在今年年中就制定完成,业内许多人都已知晓。之所以拖延了这么长时间才公布,主要是由于美国与盟友及芯片企业的意见不一致,导致其内容一改再改,谈判花了数月时间,一些芯片制造业巨头为此花在华盛顿的公关费累计高达400多万美元。美方最终的文本长达200多页,被认为“极其复杂”又“漏洞百出”。这样的诞生过程和结果,本身就说明了其政策的荒谬性质,既逆历史潮流而动,也有损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注定难以顺利执行,更不可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这是一项不加任何掩饰的蛮横措施。被列入清单的140余家中国企业,有的仅仅是因为与华为有业务往来,还有的是因为参与收购了美国的高科技企业,就被认为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美国还借用这项措施极大扩展了自己的权力,包括日本、荷兰、以色列、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内的许多国家及地区都要受该措施影响,全球产供链的稳定将因此受到严重干扰,国际经贸秩序将因此受到破坏,这等于是美国犯病,全球“吃药”。

  现在,绝大多数国际主流舆论都不看好这项新措施,认为这只能增强中国建立自给自足芯片产业的决心和能力。这已经是美国近年来推出的第三轮对华芯片出口限制措施。这三轮措施清单越拉越长、牵扯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美方此作为的逻辑实际陷入了死循环,因为打压遏制中国的起始逻辑就是错的,不仅无法遏制中国科技产业,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在最新的限制措施中,对美国技术的定义已经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如果产品中包含哪怕一块使用美国技术设计或制造的芯片,美国政府都将限制其运往列入清单的中国企业。这样的规定看起来好像很唬人,实际效果趋近于零。美国早就针对华为采取了类似的“断供”措施,却并未能够阻止华为的“向上蜕变”,就是一个典型事例。《纽约时报》直言,中国是全球大多数电子产品工厂的所在地,而且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同中国围绕半导体进行商贸往来和合作是必然的,这是全球产供链中的自然流动。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多家行业协会呼吁国内企业审慎选择采购美国芯片,主要是美国忽视全球产供链的稳定与安全所造成的。这些协会的呼吁是必要之举,与坚持扩大自主开放不矛盾。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根植于全球化,成长和壮大于全球化,未来仍将继续积极同各国企业深化合作,促进全球产业的繁荣发展。这一方向不会动摇。

  美方一些人想阻碍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其他国家科技交往的步伐,其结果必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连接得更紧密,美国反而会成为孤家寡人。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从金融领域开始的“去美国化”持续向外扩展,就是这一趋势的直观反映。如果说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是千帆竞渡,那么华盛顿就像一艘偏航的大船,给其他船只带来巨大风险。全球科技发展是一个共同体,回到合作的大队伍中来,是美国唯一明智的选择。我们希望华盛顿早日认识到这一点。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