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遗址首现城门遗迹,长城考古首次发现葡萄籽,香山脚下的明代皇室墓地首次揭开面纱……11月30日,“考古北京(2024)——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一系列最新考古成果公布,为赓续古都文脉增添实证。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在国内外城市中独树一帜。可喜的是,北京历史文物家底本就丰厚,还有很多“底子”可待挖掘。据报道,今年考古成果中,金中都首次发现的城门遗迹端礼门,为金中都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坐标点;箭扣长城120号敌台出土的鼎建碑,是目前箭扣长城段时代最早的碑刻;香山明代皇室墓地的考古发掘,对研究明代陵墓制度、营造制度、丧葬礼制等具有重大价值;一条长412米的清代古御道面世,让皇家向西南出行的必经之路“重见天日”……
近年来,北京一系列考古成果,既推动了城之源、都之源的研究,也向公众展现了北京都城文化遗产新的魅力。从3000多年前建城之始的琉璃河遗址、870多年前建都之始的金中都遗存,到明代的碑刻、清朝的古御道,无不印证着北京“一城阅千年”的佳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团队历经12年,发掘出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等遗址13处,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北京考古的亮点同样在于,既填补了考古领域长期存在的空白,更为北京建城史、建都史提供了全新史料,丰富了古都文化的实物支撑。
考古北京,研究不是终点,让文物古迹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让更多市民感受都城文化的韵味、拥有呵护历史遗存的意识,才是更重要的目的。此次发布会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将完成整理、研究的部分出土文物现场移交给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出土文物回到属地,既是传递考古的历史担当,也有利于提升文物展示利用水平,让文物“活起来”,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