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中国科学院的工程师们下场种地,伏羲农场的社会关注度自然不会低。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支持中国科学院持续探索总结“伏羲农场”模式。国家数据局发布的第二批“数据要素×”典型案例也将伏羲农场纳入其中。
伏羲农场受关注,当然离不开主导者的工程师身份,也离不开诸多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模型、算法、数字孪生……当下正火的名词和手段大多能在伏羲农场找到身影。给农业带来最大改变的恰恰来自农业外部。不少工程师有着一种朴素情怀,想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面貌,给农业带来更多现代元素。在研发和应用过程中,他们没想到,自己会慢慢从工程师变成新农人。这让人们对农业的未来更有信心。
发展智慧农业,是农业领域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孕育大突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我国数字育种探索起步,智能农机应用取得重要进展,智慧大田农场建设多点突破,畜禽养殖数字化与规模化同步推进。但是,无论是关键技术装备还是应用的广度深度,都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一大关键点就是智慧农业的数据底座还不够稳固。
推进智慧农业,既要有历史耐心,也要尊重现实。眼下,伏羲农场是智慧农场样板。所谓样板,意味着领先和示范,也意味着普通农户和家庭农场与其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是以生命体为对象的产业,也是数据采集分析应用最复杂的领域之一。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是小农户分散经营、信息化建设相对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难以在短时间推广普及,改变生产方式是个长期过程。同时,智慧农业应用不等于实际产生效果,一些经营主体难免有迟疑,改变经营理念并非一朝一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