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徙薪曲突非无策,自是当时藐不闻”

2024-11-04 07:44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徙薪曲突非无策,自是当时藐不闻”

2024年11月04日 07:44   来源:北京日报   刘永加

  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设立这个节日,是为了宣传消防的重要性,提升人们的消防意识,尽可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其实,在古代人们的消防意识也是很强,有个成语叫“曲突徙薪”讲的就是防火要未雨绸缪。在唐宋时期,繁荣的文学艺术,自觉不自觉地催生出一些火灾诗文,不仅记载了可怕的火灾情景,同时也做了消防知识宣传。

  据记载,隋唐五代近380年间共发生各种重大火灾300多起,两宋时期320年间全国发生重大火灾1000多起。正是由于当时火灾频发,作为诗歌文学的时代,唐宋时期诗人们没有等闲视之,而是拿起手中的笔,记载了一些火灾现象和对火灾的反思,进而反映了当时的消防理念。

  唐代,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对惨烈的火灾就十分关注,他写过一首《火》诗,其中写道:“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风吹巨焰作,河棹腾烟柱。势俗焚昆仑,光弥焮洲渚。腥至焦长蛇,声吼缠猛虎。神物已高飞,不见石与土。”描写了大火吞噬万物的恐怖场景。而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一诗写道:“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记录了一场特大火灾场面,观之骇目惊心。唐诗人吴融《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一诗则热情歌颂了地方官员组织救火和灾后重建。由此可见,唐代诗人已经关注到了多地、多场次的火灾,且反映了火灾现场、危害和灾后重建等情况。

  唐宪宗永贞年间,文学家刘禹锡被贬朗州任司马,他亲身经历了元和八年(813年)在武陵发生的一次特大火灾全过程,他看到了火灾威力与无情,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武陵观火诗》,来反思火灾的起因,关注事后的重建,其中他写道:“楚乡祝融分,炎火常为虞。是时直突烟,发自晨炊徒。盲风扇其威,白昼曛阳乌。操绠不暇汲,循墙还避逾……”这是一首典型的火灾记事诗,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是用火不慎造成火灾的发生,诗中还写到了灾后州太守关心人民疾苦,赶到火场视察慰问,下令免减税租,并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当时刘禹锡虽然仕途不顺,但他仍能以国事政务为要,这首《武陵观火诗》正是他意图消弭火患,令百姓安居乐业的体现,对于预防火灾,战胜火灾,都具有积极的启发和警示作用。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十分注重火灾隐患的治理,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柳宗元同样也是被贬,担任永州司马,他发现当地的火灾十分严重,“日夜数十发,少尚五六发”,且出现了老百姓白天不敢烧饭,夜里也不敢点烛,都爬到屋顶上左右张望,疲惫不堪的现象。

  经过他的调查了解,得知老百姓认为这是一种叫做“毕方”的怪鸟在作怪,只要它一出现就会发生火灾。老百姓并不清楚这怪鸟长什么样子,都是以讹传讹。面对这种情况,当务之急是要安定民心,于是柳宗元写了《逐毕方文》,以此来驱除这个名为“毕方”的怪鸟,文中列举了“毕方”造成火灾的罪状,命令“毕方”速速离开。一纸《逐毕方文》虽然不可能驱逐掉“毕方”,但是却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到了宋代,诗人们更加关注各种火灾信息,这方面的诗歌作品数量显著增加,人们对于消防的重视和反思愈加迫切。

  北宋诗人梅尧臣所写的《十六日会灵火》一诗,记述了北宋时期间隔二十五年的两次皇宫大火:“章圣皇帝兴三宫,三宫鼎峙何崇崇。天圣七年六月尾,玉清始灾坛宇空。于今二十有五载,上元后夜星轸中。乃闻会灵五殿火,丹焰彻天明月红。千楹万栋一夕尽,赤烟奔突西南风。”南宋诗人洪咨夔则在《哭都城火》中描写都城临安发生大火,火势不可控制并殃及太庙的情况:“九月丙戌夜未中,祝融涨焰通天红……祖宗神灵飞上天,痛哉九庙成焦土。”

  这两首诗记载了两宋京城所发生的火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尤其是洪咨夔《哭都城火》中描述的这次重大火灾,更为惨烈。据史料记载,这次大火将宗庙百司,包括三省、六部、御史台、秘书省、玉牒所,一夜之间焚毁殆尽,诗人通过这个记载,意图警示人们注意防火。

  与此同时,宋代诗人更加关注火灾带来的民生疾苦和严重后患。北宋诗人、孔子后裔孔平仲《十月二十一日夜》一诗,通过一位白头老媪向天痛哭,反映火灾受害者面对被焚毁家园废墟痛苦不堪的惨状:“明朝出视火起处,焦木颓垣不知数。白头老姥啼向天,叹息之声满行路。”

  火灾带来的严重损失和灾难,也引起了诗人们对火灾原因和责任追究的深思。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十六日会灵火》一诗中,还从传统的天谴观念出发,直言近臣骄纵是火灾不断发生的原因:“大臣骄蹇不从祀,岳灵不歆为不恭。若此示变犹影响,宜鉴陛下无惰容。神非怒乙遂及甲,天意警圣不警凶。”

  无独有偶,南宋诗人韩淲也写有《祝融吟》一诗,他对于信州众多邸店遭焚的事件,也多有反思,认为贫富对立和两极分化是火灾发生的根本原因:“闲常巷党人,意谓颇丰逸。高者即见鄙,下者但相疾。终岁纵栖栖,畴肯顾蓬荜。生产今泯焉,诸贤必能悉。祝融疑相吾,参元可同律。”邹浩在《闻市中遗火殆尽》一诗中,也对当地人救火迟缓不力,防火措施乏缺,消防意识淡薄进行了严厉批评:“何暇从容白丈人,火边绠缶定纷纷。徙薪曲突非无策,自是当时藐不闻。”南宋抗金名臣、诗人郑刚中在诗中记载一次学校野烧引发的火灾,从而规劝学官防微杜渐,做好火灾预防:“传道官颇清,防患计微拙。学宫墙外草,十里望不绝。芟除失豫备,滋蔓久盘结。野烧因风起,四垣俱烈烈……先生听我言,事细不堪忽。徙薪与去草,此理同一辙。”

  唐宋诗人的这些火灾诗,不仅记载了当时火灾的惨状,同时也在反思发生的原因,意图找出应对措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痛定思痛后,对于相关民众和部分官吏,提出了相应的批评和规诫,同时大胆提出要对官员的不作为严肃问责。诗人们提出的这些防火务实举措,对做好火灾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为文史学者)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