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拉松跑出文旅“加速度”

2024-10-29 07:09 来源:北京晚报

  10月27日7点30分,海淀马拉松开跑;半小时后,房山良乡大学城半程马拉松鸣枪。据本报报道,金秋十月,全国各地掀起“马拉松赛热”,北京也不例外。有“国马”之称的北京马拉松定于11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开跑,已吸引超18万名跑者报名,创下历史纪录。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亦庄半程马拉松等也即将开赛。

  《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多达699场。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跑者抱怨“一签难求”,足见马拉松赛事的供需两旺。对于马拉松爱好者而言,长跑不仅是时尚的健身方式,更是“去世界看看”的契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马拉松赛不仅代表城市运动风尚,更是展示文化和魅力的绝佳方式,也有助于“跑马圈流”“借马荐城”。

  各城市竞相办赛,就是看重赛事带来的流量,希望马拉松能够拉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据报道,无锡马拉松今年带动消费约2.82亿元,较去年提升45.5%;武汉马拉松预计创造15.71亿元城市效益,对武汉的经济影响约为5.57亿元。北京马拉松系列赛事,同样可以助力北京文旅跑出加速度。北马向来是运动品牌的必争之地,广受健康与训练服务、城市旅游与服务业等产业的青睐。此外,北京文旅资源丰富,可逛可赏可玩的景点众多,也能够吸引选手。今年北马报名者中,外地跑者占比高达79%。这部分选手最可能“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旅游,一次赴约多番回头”。

  北京系列马拉松赛具备从竞技走向经济的巨大潜力。为变潜力为实力,北京以马拉松为契机,不仅在物资保障、服务保障等方面做出多处调整和优化,还精心策划线路,力求让跑者“一日看尽”京城风景。比如北马完赛奖牌以“鸟巢”“冰丝带”为核心设计要素,呈现“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参赛服装则将多个北京地标性建筑的元素融入其中;通州运河半马将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等地标及人文景观串联,选手既能欣赏独树一帜的绿野风光,又能感受通州古今交融的历史沉淀。一场马拉松,就是一张城市文化名片,跑者用脚丈量城市,既能加深对北京的了解,也能加深对城市的感情。

  变流量为“留量”,靠的是真心诚意,“卷”的是城市气质和贴心服务。越是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城市管理者越要冷静应对,确保服务水平的“配速”跟得上,让每一场赛事都能与文旅有机融合。只有永远跑在热潮前头,不断擦亮北京系列马拉松赛事品牌,赛事独特价值才能不断转化为文旅口碑。

  跑一场马,爱一座城。北京系列马拉松,已是京城独一无二的赛事招牌。期待更多选手成为代言人,展现运动活力,展现京城魅力。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马拉松跑出文旅“加速度”

2024年10月29日 07:09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10月27日7点30分,海淀马拉松开跑;半小时后,房山良乡大学城半程马拉松鸣枪。据本报报道,金秋十月,全国各地掀起“马拉松赛热”,北京也不例外。有“国马”之称的北京马拉松定于11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开跑,已吸引超18万名跑者报名,创下历史纪录。通州运河半程马拉松、亦庄半程马拉松等也即将开赛。

  《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马拉松赛事多达699场。即便如此,仍有不少跑者抱怨“一签难求”,足见马拉松赛事的供需两旺。对于马拉松爱好者而言,长跑不仅是时尚的健身方式,更是“去世界看看”的契机;对于举办城市而言,马拉松赛不仅代表城市运动风尚,更是展示文化和魅力的绝佳方式,也有助于“跑马圈流”“借马荐城”。

  各城市竞相办赛,就是看重赛事带来的流量,希望马拉松能够拉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据报道,无锡马拉松今年带动消费约2.82亿元,较去年提升45.5%;武汉马拉松预计创造15.71亿元城市效益,对武汉的经济影响约为5.57亿元。北京马拉松系列赛事,同样可以助力北京文旅跑出加速度。北马向来是运动品牌的必争之地,广受健康与训练服务、城市旅游与服务业等产业的青睐。此外,北京文旅资源丰富,可逛可赏可玩的景点众多,也能够吸引选手。今年北马报名者中,外地跑者占比高达79%。这部分选手最可能“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比赛多人旅游,一次赴约多番回头”。

  北京系列马拉松赛具备从竞技走向经济的巨大潜力。为变潜力为实力,北京以马拉松为契机,不仅在物资保障、服务保障等方面做出多处调整和优化,还精心策划线路,力求让跑者“一日看尽”京城风景。比如北马完赛奖牌以“鸟巢”“冰丝带”为核心设计要素,呈现“双奥之城”的独特魅力,参赛服装则将多个北京地标性建筑的元素融入其中;通州运河半马将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等地标及人文景观串联,选手既能欣赏独树一帜的绿野风光,又能感受通州古今交融的历史沉淀。一场马拉松,就是一张城市文化名片,跑者用脚丈量城市,既能加深对北京的了解,也能加深对城市的感情。

  变流量为“留量”,靠的是真心诚意,“卷”的是城市气质和贴心服务。越是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城市管理者越要冷静应对,确保服务水平的“配速”跟得上,让每一场赛事都能与文旅有机融合。只有永远跑在热潮前头,不断擦亮北京系列马拉松赛事品牌,赛事独特价值才能不断转化为文旅口碑。

  跑一场马,爱一座城。北京系列马拉松,已是京城独一无二的赛事招牌。期待更多选手成为代言人,展现运动活力,展现京城魅力。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