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回村创业年销售额2500万:点燃乡村振兴新希望

2024-10-25 06:42 来源:红网

  据央视新闻报道,河南开封的王淼,2019年留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她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油牡丹和果树,并引入肉鹅吃草的生态养殖模式。此外,她还指导农户进行直播带货和拍摄短视频,帮助他们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农产品。截至目前,她的企业年销售额已达到2500万元。王淼说,看到姐妹们不用出去打工,孩子们有了父母的陪伴,使这条创业路更有价值感了。

  留学生能够选择回到乡村创业,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担当。王淼不仅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带回了家乡,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挖掘了当地市场的潜力,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和她一样勇敢的青年还有很多,29岁的壮族姑娘颜茜茜,大学毕业后在机场工作了五年之后决定辞职回到家乡创业,和父亲成立了农业公司,采用“公司+种植基地+合作社+农户+加工厂”的经营模式,发展竹笋种植、研发、腌制产业,探索传统腌菜产业规模化、高品质生产新模式。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如今,大学生回村创业已成了中国社会的热门现象。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通信等条件日益便利,为大学生回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如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降低了创业门槛和风险,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回村创业并非“无米之炊”,而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舞台。

  青年返乡创业成功充分展示了农村市场的潜力和机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很多农村地区逐渐被遗忘,资源配置不均。然而,正是这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大学生利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眼界回村创业,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乡村振兴,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归回村创业年销售额2500万:点燃乡村振兴新希望

2024年10月25日 06:42   来源:红网   刘佳玲

  据央视新闻报道,河南开封的王淼,2019年留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她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油牡丹和果树,并引入肉鹅吃草的生态养殖模式。此外,她还指导农户进行直播带货和拍摄短视频,帮助他们在网络平台上销售农产品。截至目前,她的企业年销售额已达到2500万元。王淼说,看到姐妹们不用出去打工,孩子们有了父母的陪伴,使这条创业路更有价值感了。

  留学生能够选择回到乡村创业,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和担当。王淼不仅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带回了家乡,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挖掘了当地市场的潜力,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和她一样勇敢的青年还有很多,29岁的壮族姑娘颜茜茜,大学毕业后在机场工作了五年之后决定辞职回到家乡创业,和父亲成立了农业公司,采用“公司+种植基地+合作社+农户+加工厂”的经营模式,发展竹笋种植、研发、腌制产业,探索传统腌菜产业规模化、高品质生产新模式。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如今,大学生回村创业已成了中国社会的热门现象。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通信等条件日益便利,为大学生回村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如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降低了创业门槛和风险,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回村创业并非“无米之炊”,而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舞台。

  青年返乡创业成功充分展示了农村市场的潜力和机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很多农村地区逐渐被遗忘,资源配置不均。然而,正是这些地方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大学生利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眼界回村创业,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乡村振兴,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