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枪短炮”观鸟干扰迁徙,是对鸟类的伤害

2024-10-21 07:27 来源:光明网

  随着候鸟迁徙季的来临,我国不少地方进入观鸟最佳时期。观鸟爱好者在观察各类鸟类时,也尝试通过带长焦镜头的相机、航拍无人机等设备留下鸟的影像。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观鸟爱好者的不文明行为对鸟类生活与迁徙造成了“打扰”,甚至威胁鸟类的生存。

  比如近日,在上海长风公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吸引了不少“长枪短炮”,拍摄者离小鸟最近仅2米左右。他们不仅破坏绿化,还用食物、水引诱鸟儿,以至于这只鸟吃得太多,“快变企鹅了”。无独有偶,在北京官厅水库一带,保护人员经常发现有人为拍下“群鸟振翅起飞”画面,让无人机降低飞行高度或者穿梭于鸟群之中。

  近年来,生态摄影逐渐成为摄影圈的热门。摄影爱好者拍摄鸟类影像、记录鸟的习性,本该为了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推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些人“为拍摄而拍摄”的做法,不仅破坏了鸟的迁徙与栖居,更背离了生态摄影的初衷。任何纪实摄影都是以不干扰拍摄对象正常活动为前提的,“近”的前提是真实。生态摄影更是如此,一旦干扰动物原本的生活,任何影像记录也就失了真,“拍得好”也就成了伪概念。

  对于生态摄影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拍摄技巧,而是储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并遵循拍摄动物的习性。比如,很多鸟类习惯与人类保持安全距离,一旦靠得太近,就可能产生应激。有的拍摄者用食物接近鸟类,长此以往,鸟类可能放松对危险的警惕。如果投喂食物过多,也可能让鸟类改变迁徙节奏,甚至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

  一些人为了得到“精彩瞬间”,采取驱赶鸟类等做法,更是本末倒置。在拍摄过程中,诸如无人机撞上鸟群的事件,直接伤害鸟的生命。这些拍摄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无所不用其极,根本不是爱鸟,而是彻头彻尾的害鸟。

  对于不文明拍摄给鸟类带来的伤害,有关部门早就提出警告并设置规范。2019年3月,国家林草局发文要求,除科学研究等特殊用途外,严禁使用无人机拍鸟,更不得以拍鸟为名捕捉野生鸟类进行“棚拍”。《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也规定: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

  除了有关部门加强规范和惩戒外,文明拍摄鸟类还依赖于爱好者的自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倡议》提出,使用远摄镜头或者在伪装掩体中拍摄,让鸟自然接近,不要为了拍摄“飞版”而驱赶鸟,避免使用闪光灯和飞行器。观鸟爱好者理应铭记:“鸟类的利益高于摄影。”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保护候鸟的迁徙和栖息,很多珍稀鸟类不再“不寻常”,这直观地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鸟类依然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等问题的威胁,人类不恰当行为对鸟类生存的干扰依旧存在。对每一个观鸟爱好者来说,都要从自己做起,坚持科学观鸟、护鸟,不让鸟类承受“以爱之名”的伤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长枪短炮”观鸟干扰迁徙,是对鸟类的伤害

2024年10月21日 07:27   来源:光明网   南木

  随着候鸟迁徙季的来临,我国不少地方进入观鸟最佳时期。观鸟爱好者在观察各类鸟类时,也尝试通过带长焦镜头的相机、航拍无人机等设备留下鸟的影像。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观鸟爱好者的不文明行为对鸟类生活与迁徙造成了“打扰”,甚至威胁鸟类的生存。

  比如近日,在上海长风公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吸引了不少“长枪短炮”,拍摄者离小鸟最近仅2米左右。他们不仅破坏绿化,还用食物、水引诱鸟儿,以至于这只鸟吃得太多,“快变企鹅了”。无独有偶,在北京官厅水库一带,保护人员经常发现有人为拍下“群鸟振翅起飞”画面,让无人机降低飞行高度或者穿梭于鸟群之中。

  近年来,生态摄影逐渐成为摄影圈的热门。摄影爱好者拍摄鸟类影像、记录鸟的习性,本该为了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推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些人“为拍摄而拍摄”的做法,不仅破坏了鸟的迁徙与栖居,更背离了生态摄影的初衷。任何纪实摄影都是以不干扰拍摄对象正常活动为前提的,“近”的前提是真实。生态摄影更是如此,一旦干扰动物原本的生活,任何影像记录也就失了真,“拍得好”也就成了伪概念。

  对于生态摄影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拍摄技巧,而是储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并遵循拍摄动物的习性。比如,很多鸟类习惯与人类保持安全距离,一旦靠得太近,就可能产生应激。有的拍摄者用食物接近鸟类,长此以往,鸟类可能放松对危险的警惕。如果投喂食物过多,也可能让鸟类改变迁徙节奏,甚至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

  一些人为了得到“精彩瞬间”,采取驱赶鸟类等做法,更是本末倒置。在拍摄过程中,诸如无人机撞上鸟群的事件,直接伤害鸟的生命。这些拍摄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无所不用其极,根本不是爱鸟,而是彻头彻尾的害鸟。

  对于不文明拍摄给鸟类带来的伤害,有关部门早就提出警告并设置规范。2019年3月,国家林草局发文要求,除科学研究等特殊用途外,严禁使用无人机拍鸟,更不得以拍鸟为名捕捉野生鸟类进行“棚拍”。《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也规定: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

  除了有关部门加强规范和惩戒外,文明拍摄鸟类还依赖于爱好者的自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野生鸟类摄影行为规范倡议》提出,使用远摄镜头或者在伪装掩体中拍摄,让鸟自然接近,不要为了拍摄“飞版”而驱赶鸟,避免使用闪光灯和飞行器。观鸟爱好者理应铭记:“鸟类的利益高于摄影。”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保护候鸟的迁徙和栖息,很多珍稀鸟类不再“不寻常”,这直观地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鸟类依然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等问题的威胁,人类不恰当行为对鸟类生存的干扰依旧存在。对每一个观鸟爱好者来说,都要从自己做起,坚持科学观鸟、护鸟,不让鸟类承受“以爱之名”的伤害。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