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候鸟迁徙季的来临,我国不少地方进入观鸟最佳时期。观鸟爱好者在观察各类鸟类时,也尝试通过带长焦镜头的相机、航拍无人机等设备留下鸟的影像。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观鸟爱好者的不文明行为对鸟类生活与迁徙造成了“打扰”,甚至威胁鸟类的生存。
比如近日,在上海长风公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仙八色鸫吸引了不少“长枪短炮”,拍摄者离小鸟最近仅2米左右。他们不仅破坏绿化,还用食物、水引诱鸟儿,以至于这只鸟吃得太多,“快变企鹅了”。无独有偶,在北京官厅水库一带,保护人员经常发现有人为拍下“群鸟振翅起飞”画面,让无人机降低飞行高度或者穿梭于鸟群之中。
近年来,生态摄影逐渐成为摄影圈的热门。摄影爱好者拍摄鸟类影像、记录鸟的习性,本该为了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推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一些人“为拍摄而拍摄”的做法,不仅破坏了鸟的迁徙与栖居,更背离了生态摄影的初衷。任何纪实摄影都是以不干扰拍摄对象正常活动为前提的,“近”的前提是真实。生态摄影更是如此,一旦干扰动物原本的生活,任何影像记录也就失了真,“拍得好”也就成了伪概念。
对于生态摄影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掌握拍摄技巧,而是储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并遵循拍摄动物的习性。比如,很多鸟类习惯与人类保持安全距离,一旦靠得太近,就可能产生应激。有的拍摄者用食物接近鸟类,长此以往,鸟类可能放松对危险的警惕。如果投喂食物过多,也可能让鸟类改变迁徙节奏,甚至失去野外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