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收‘疫情班’,‘疫情班’应届生简直是受不了,没办法说。”近日,一名2024届毕业生发文,在BOSS直聘上与某物联公司老板沟通时,被对方如此回复。封面新闻记者向该公司负责人求证,对方承认不接收22届、23届、24届毕业生,并表示“疫情班”是部分企业、老板间交流的口头语,现在不少用人单位的确对“疫情班”的学生态度不友好、评价差。封面新闻记者调查发现,2022年至2024年毕业的大学生在求职时,的确有一部分人被“疫情期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整体素质差”的理由回绝过,有小至十多人规模的公司,也有大至上万人的企业。(10月17日 封面新闻)
学成求职却被打上“疫情期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整体素质差”的标签,从而被某些企业拒之门外。这种基于片面认知的招聘策略,剥夺了部分应届生平等竞争的机会、折射出企业招聘过程中的短视与偏见,更触及了就业公平与招聘机制、人才评价等议题。
“疫情班”这一“新词汇”是部分企业、老板之间交流的口头语,源于其对应届生能力的片面认知。他们认为,疫情期间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线上教学、缺乏实践机会等因素,整体素质较差,存在分层严重、技能不足等问题,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以“分辨成本高”为由,拒绝接收“疫情班”的应届生。事实上,任何一届毕业生中都会存在能力差异和分层现象,这是教育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将这些问题简单归咎于“疫情班”,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推诿和逃避,更是在缺乏科学依据的前提下对教育体系的误解。疫情前的毕业生也存有能力高低之分,这是招聘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需要辨别和筛选的,“疫情班”属实是一场不应存在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