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套牌摩托车岂能“既往不咎”

2024-10-15 07:20 来源:光明网

  近日,《财经调查》记者接到群众反映,江苏南京市路面上有普通摩托车悬挂轻便摩托车号牌的情况。经过实地走访,记者发现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普通摩托车都悬挂着蓝色号牌在马路上正常行驶。此外,记者在短视频平台发现,“套牌”问题在全国多个限摩城市都存在,各地车商甚至公开出售套好牌的超标蓝牌车。

  普通摩托车上蓝牌其实就是“套牌”:购买一套轻便摩托车的合格证和标牌,然后匹配在普通摩托车上。道理虽然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普通摩托车想要上蓝牌,首先需要拿到摩托车工厂的合格证,然后修改车架号和发动机号。换句话说,为套牌提供便利的摩托车工厂,是这个利益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南京市为例,一个普通摩托车的指标(黄牌照)在15万元左右,而一个轻便摩托车的指标(蓝牌照)只要4万元左右。普通摩托车套牌成功,意味着摩托车主低价获取了指标,车商和套牌工厂额外赚取了费用,利益合谋之下,套牌产业链条逐渐完整,乃至于成为众人眼中“公开的秘密”。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黄牌摩托车排量更大、速度更快,加上毫无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套牌车主,本身就有更高的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套牌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虚假的信息会给责任认定以及事故处理带来极大麻烦。巨大的安全风险,明确的法律责任,套牌摩托车何以成为“公开的秘密”?

  某摩托车厂家的销售人员坦言,将普通摩托车“套牌”成为轻便摩托车,企业能多赚几千元的利润,这里面企业所涉及的违法行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只要政府部门政策收紧或严查,企业就会暂停办理蓝牌摩托车业务。厂家利令智昏的做法为人不齿,其自欺欺人的“游击战术”则让人不解——媒体记者轻易就能发现的“猫儿腻”,相关职能部门何以无动于衷?更进一步追问,这些套牌车辆如何通过监管部门的信息审查?销售者和监管者之间是否有可能存在利益往来?

  在接受采访时,南京市车辆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表示,车管所已提高车辆登记审查标准,近期没有上过超标的蓝牌车,并郑重保证今后绝不再有超标摩托车上蓝牌的情况发生。对于职能部门来说,套牌摩托车大行其道,意味着监督管理工作的失守。当务之急,不是拍胸脯、打包票,而是及时查找原因:如果存在管理漏洞,那就应该拾遗补缺、健全管理;如果存在利益勾兑,那就必须追究责任、以儆效尤。只有查明原因,才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岂能摆出一副“既往不咎”的姿态?

  套牌车事关公共安全,除了对个案进行查处之外,有关部门更应该拿出应有的重视态度,只有建立全链条长效监管机制,才能有效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同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套牌摩托车岂能“既往不咎”

2024年10月15日 07:20   来源:光明网   赵志疆

  近日,《财经调查》记者接到群众反映,江苏南京市路面上有普通摩托车悬挂轻便摩托车号牌的情况。经过实地走访,记者发现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普通摩托车都悬挂着蓝色号牌在马路上正常行驶。此外,记者在短视频平台发现,“套牌”问题在全国多个限摩城市都存在,各地车商甚至公开出售套好牌的超标蓝牌车。

  普通摩托车上蓝牌其实就是“套牌”:购买一套轻便摩托车的合格证和标牌,然后匹配在普通摩托车上。道理虽然简单,操作起来却并不简单:普通摩托车想要上蓝牌,首先需要拿到摩托车工厂的合格证,然后修改车架号和发动机号。换句话说,为套牌提供便利的摩托车工厂,是这个利益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南京市为例,一个普通摩托车的指标(黄牌照)在15万元左右,而一个轻便摩托车的指标(蓝牌照)只要4万元左右。普通摩托车套牌成功,意味着摩托车主低价获取了指标,车商和套牌工厂额外赚取了费用,利益合谋之下,套牌产业链条逐渐完整,乃至于成为众人眼中“公开的秘密”。

  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黄牌摩托车排量更大、速度更快,加上毫无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套牌车主,本身就有更高的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套牌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虚假的信息会给责任认定以及事故处理带来极大麻烦。巨大的安全风险,明确的法律责任,套牌摩托车何以成为“公开的秘密”?

  某摩托车厂家的销售人员坦言,将普通摩托车“套牌”成为轻便摩托车,企业能多赚几千元的利润,这里面企业所涉及的违法行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只要政府部门政策收紧或严查,企业就会暂停办理蓝牌摩托车业务。厂家利令智昏的做法为人不齿,其自欺欺人的“游击战术”则让人不解——媒体记者轻易就能发现的“猫儿腻”,相关职能部门何以无动于衷?更进一步追问,这些套牌车辆如何通过监管部门的信息审查?销售者和监管者之间是否有可能存在利益往来?

  在接受采访时,南京市车辆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表示,车管所已提高车辆登记审查标准,近期没有上过超标的蓝牌车,并郑重保证今后绝不再有超标摩托车上蓝牌的情况发生。对于职能部门来说,套牌摩托车大行其道,意味着监督管理工作的失守。当务之急,不是拍胸脯、打包票,而是及时查找原因:如果存在管理漏洞,那就应该拾遗补缺、健全管理;如果存在利益勾兑,那就必须追究责任、以儆效尤。只有查明原因,才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岂能摆出一副“既往不咎”的姿态?

  套牌车事关公共安全,除了对个案进行查处之外,有关部门更应该拿出应有的重视态度,只有建立全链条长效监管机制,才能有效消除道路安全隐患,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同时,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