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梗文化”爆火背后:年轻人为何偏爱以“物”言志?

2024-10-12 06:59 来源:红网

  在漫长而疲惫的人生旅途中,只有找到精神的寄托,才能驱散疲惫,继续前行。作为伴随互联网诞生的一代年轻人,网络日益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垃圾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年轻人被迫陷入内卷的漩涡,“压力巨大”“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而网络上涌现的“xx”文字等热梗文化虚拟产物,则成为了年轻人的情感寄托之所。

  “我叫夯大力,我以为xxx,要不是xxx,我差点就信了”这是近期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借此来自嘲或调侃自己在社交生活中所遇到的尴尬、无奈等消极情绪。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宣泄心中的情绪,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热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前阵子爆火的“大大怪将士”文学,在年轻人中也是小火了一把。它主要是通过《开心超人》里的反派人物之间的友情,来展示出友情的力量,以及在遇到困难时两人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也是当代年轻人对纯真友谊的向往和无人倾诉的情感载体。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一部分年轻人将自己视为“小小怪”,不仅是在寻找一个树洞倾诉,更凸显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异。

  不难发现,在近些年来“宛瑜”文学,“动物”文学,“NPC”文学等相继出现的背后,都体现出年轻人在情感倾诉方面急需一个宣泄出口。“宛瑜”文学给展博写信,阐述自己对人生全新的认识,从质疑宛瑜,理解宛瑜,再到成为宛瑜,这更是年轻人在现行压力下“反叛”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热梗文化的爆火,让年轻人把自身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抒发出来,这种以退为进的表达方式,既能够帮助他们释放压力,也能让他们和同龄人畅快沟通,又不至于使自己的形象过于糟糕。

  在当下,年轻人通过网络热梗来抒发自身的情绪,这种情感宣泄背后所潜藏的心理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于年轻人而言,最为关键的还是要选择正确恰当的情感宣泄方式,去体悟生活里的美好,活出自我,活出真实。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热梗文化”爆火背后:年轻人为何偏爱以“物”言志?

2024年10月12日 06:59   来源:红网   魏子琪

  在漫长而疲惫的人生旅途中,只有找到精神的寄托,才能驱散疲惫,继续前行。作为伴随互联网诞生的一代年轻人,网络日益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垃圾桶。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年轻人被迫陷入内卷的漩涡,“压力巨大”“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等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而网络上涌现的“xx”文字等热梗文化虚拟产物,则成为了年轻人的情感寄托之所。

  “我叫夯大力,我以为xxx,要不是xxx,我差点就信了”这是近期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借此来自嘲或调侃自己在社交生活中所遇到的尴尬、无奈等消极情绪。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宣泄心中的情绪,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热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前阵子爆火的“大大怪将士”文学,在年轻人中也是小火了一把。它主要是通过《开心超人》里的反派人物之间的友情,来展示出友情的力量,以及在遇到困难时两人不抛弃、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也是当代年轻人对纯真友谊的向往和无人倾诉的情感载体。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折射出,一部分年轻人将自己视为“小小怪”,不仅是在寻找一个树洞倾诉,更凸显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异。

  不难发现,在近些年来“宛瑜”文学,“动物”文学,“NPC”文学等相继出现的背后,都体现出年轻人在情感倾诉方面急需一个宣泄出口。“宛瑜”文学给展博写信,阐述自己对人生全新的认识,从质疑宛瑜,理解宛瑜,再到成为宛瑜,这更是年轻人在现行压力下“反叛”精神的生动体现。这些热梗文化的爆火,让年轻人把自身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抒发出来,这种以退为进的表达方式,既能够帮助他们释放压力,也能让他们和同龄人畅快沟通,又不至于使自己的形象过于糟糕。

  在当下,年轻人通过网络热梗来抒发自身的情绪,这种情感宣泄背后所潜藏的心理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于年轻人而言,最为关键的还是要选择正确恰当的情感宣泄方式,去体悟生活里的美好,活出自我,活出真实。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