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禁食泡面?与其设障不如改善服务

2024-09-24 07:37 来源:工人日报

  据9月21日《新京报》报道,9月20日,有游客反映,四川某景区因环保而禁止游客吃自带的泡面,而景区内却售有22元一碗用水泡的热干面。还有游客称,景区环卫员将食物汤汁随意倒入草地。经调查,销售热干面和环卫员不按规定处理面汤的情况属实。针对游客自带方便面,景区表示将免费提供开水和食用场所,并统一收集和规范垃圾处理。

  此番事件再次牵出了“泡面不进景区”的话题。实际上,国内多个景区都曾以污染环境为由,作出“泡面不进景区”的规定与倡议。从环保角度而言,景区禁止游客在景区食用泡面,似乎有道理,但这一问题显然应该是道多选题,而非只有“一刀切”禁止泡面这个唯一答案。

  通常,游客带泡面进景区,或因景区餐饮太贵,或因景区缺乏相应餐饮服务,因而让游客吃喝方便实惠,是首要的事。这方面,河南老君山景区连续8年推出“一元午餐”,体现出景区贴心服务游客的诚意和运营管理的前瞻性,即以更高的就餐性价比,巧妙达成让游客不自带餐食的现实效果。

  其次,景区不妨在游客自带餐饮的“善后”上下功夫。对此,网友们提了不少建议。比如,可提供游客自食区,里面有座椅、热水、垃圾处理等必要的设施与服务,游客可通过交押金的方式获取相应服务,吃完后用食品包装和残渣换回押金,景区则对这些垃圾统一处理。

  再次,景区要在信息透明上下功夫。比如,可以把景区内餐饮服务的品类与价格提前广而告之,这样一些游客可能就不会选择自带餐饮,景区还可提前告知游客景区内自助饮食驿站的位置,让游客更方便、环保地食用自带的餐饮。同时,景区也要加强巡逻监督,督促游客爱护景区环境,不随意乱丢乱倒残留食物,这是景区应有的责任。

  总之,解决景区餐饮与景区环保的矛盾,仅靠给游客设障不仅行不通,还可能涉嫌侵犯游客正当权益。将服务做细、将“导航”做精,才是更明智之举。把景区餐饮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将景区环保治理做得更科学周到,游客体验才能更好,景区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也才能更好实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禁食泡面?与其设障不如改善服务

2024年09月24日 07:37   来源:工人日报   丁慎毅

  据9月21日《新京报》报道,9月20日,有游客反映,四川某景区因环保而禁止游客吃自带的泡面,而景区内却售有22元一碗用水泡的热干面。还有游客称,景区环卫员将食物汤汁随意倒入草地。经调查,销售热干面和环卫员不按规定处理面汤的情况属实。针对游客自带方便面,景区表示将免费提供开水和食用场所,并统一收集和规范垃圾处理。

  此番事件再次牵出了“泡面不进景区”的话题。实际上,国内多个景区都曾以污染环境为由,作出“泡面不进景区”的规定与倡议。从环保角度而言,景区禁止游客在景区食用泡面,似乎有道理,但这一问题显然应该是道多选题,而非只有“一刀切”禁止泡面这个唯一答案。

  通常,游客带泡面进景区,或因景区餐饮太贵,或因景区缺乏相应餐饮服务,因而让游客吃喝方便实惠,是首要的事。这方面,河南老君山景区连续8年推出“一元午餐”,体现出景区贴心服务游客的诚意和运营管理的前瞻性,即以更高的就餐性价比,巧妙达成让游客不自带餐食的现实效果。

  其次,景区不妨在游客自带餐饮的“善后”上下功夫。对此,网友们提了不少建议。比如,可提供游客自食区,里面有座椅、热水、垃圾处理等必要的设施与服务,游客可通过交押金的方式获取相应服务,吃完后用食品包装和残渣换回押金,景区则对这些垃圾统一处理。

  再次,景区要在信息透明上下功夫。比如,可以把景区内餐饮服务的品类与价格提前广而告之,这样一些游客可能就不会选择自带餐饮,景区还可提前告知游客景区内自助饮食驿站的位置,让游客更方便、环保地食用自带的餐饮。同时,景区也要加强巡逻监督,督促游客爱护景区环境,不随意乱丢乱倒残留食物,这是景区应有的责任。

  总之,解决景区餐饮与景区环保的矛盾,仅靠给游客设障不仅行不通,还可能涉嫌侵犯游客正当权益。将服务做细、将“导航”做精,才是更明智之举。把景区餐饮价格降到合理水平,将景区环保治理做得更科学周到,游客体验才能更好,景区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也才能更好实现。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