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擦边乱入本身也是一种病

2024-09-23 07:08 来源:光明网

  随着医疗健康科普日渐风靡,不少医生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形式,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健康知识,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医生”。不过,据媒体报道,不少“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不惜编造剧情、擦边软色情,然后乱入带货、开展不当营销,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

  医生主动参与健康卫生知识科普,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早已成为趋势。此举不仅能够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也将真正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使之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从国家层面看,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也被列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的首位。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然而,鼓励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专业门槛乱入,更不能胡编乱造剧情,乃至为牟利而搞私域引流。专业人士要有专业人士的样子,“网红医生”擦边乱入本身也是一种病。

  “网红医生”向大众传播医学知识,形式可以活泼,表达也应当追求新颖。这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也符合公众的接受心理。但专业的底线不能失守,职业的边界不能模糊。如今不少“网红医生”总是发布远超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普内容。外科医生跨界分享肠胃健康知识,耳鼻喉科医生涵盖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还有医生热衷于讲解两性知识,发布大量“同房”“夫妻生活”“性知识”等私密话题内容。如此操作,似乎与“医生”多少有些不搭界了。

  此外,医生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应该着眼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水平,而非带货卖药。这二者其实是存在一定界限的。医生问诊、病人求治,是一个专业、细致的互动过程,既然线上“网红医生”无法做到线下门诊那样详细了解病人病情,那么,随随便便推荐药品,未免太不负责任。何况,目前多部政策性文件都对医生直播带货加以限制。《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更是明确提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当下,整治“网红医生”乱象,阻击“伪科普”,首先要夯实平台责任,强化网络平台对医生认证信息的审核和管理,确保所有认证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对于一些编造身份,以为穿上一件白大褂就是医生的博主,必须清退封禁;对于带节奏、编造离奇剧情,特别是采用统一文案搞病毒式克隆传播的“网红医生”,更要给予警示处罚。

  其次,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也要做到有放有收、收放自如。一方面,要鼓励医务人员主动触网科普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医疗视频直播及网络问诊的约束与监管,对于利用医生身份进行直播带货的账号予以封禁,坚决杜绝违规行为。

  当然,从根本上讲,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还是要增强科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参与科普,并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真科普”的声音洪亮了,让科学的阳光照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则“伪科普”自然也就少了乃至没了市场。

  那些擦边乱入的“网红医生”,总喜欢给人开方卖药,殊不知,他们本身也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病症,该治治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医生”擦边乱入本身也是一种病

2024年09月23日 07:08   来源:光明网   龙之朱

  随着医疗健康科普日渐风靡,不少医生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形式,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健康知识,成为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医生”。不过,据媒体报道,不少“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不惜编造剧情、擦边软色情,然后乱入带货、开展不当营销,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

  医生主动参与健康卫生知识科普,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生活常识,早已成为趋势。此举不仅能够推动医疗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也将真正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水平,使之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从国家层面看,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也被列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专项行动的首位。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构建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然而,鼓励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专业门槛乱入,更不能胡编乱造剧情,乃至为牟利而搞私域引流。专业人士要有专业人士的样子,“网红医生”擦边乱入本身也是一种病。

  “网红医生”向大众传播医学知识,形式可以活泼,表达也应当追求新颖。这是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也符合公众的接受心理。但专业的底线不能失守,职业的边界不能模糊。如今不少“网红医生”总是发布远超自己专业领域的科普内容。外科医生跨界分享肠胃健康知识,耳鼻喉科医生涵盖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还有医生热衷于讲解两性知识,发布大量“同房”“夫妻生活”“性知识”等私密话题内容。如此操作,似乎与“医生”多少有些不搭界了。

  此外,医生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应该着眼于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水平,而非带货卖药。这二者其实是存在一定界限的。医生问诊、病人求治,是一个专业、细致的互动过程,既然线上“网红医生”无法做到线下门诊那样详细了解病人病情,那么,随随便便推荐药品,未免太不负责任。何况,目前多部政策性文件都对医生直播带货加以限制。《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更是明确提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当下,整治“网红医生”乱象,阻击“伪科普”,首先要夯实平台责任,强化网络平台对医生认证信息的审核和管理,确保所有认证信息真实、准确和完整。对于一些编造身份,以为穿上一件白大褂就是医生的博主,必须清退封禁;对于带节奏、编造离奇剧情,特别是采用统一文案搞病毒式克隆传播的“网红医生”,更要给予警示处罚。

  其次,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也要做到有放有收、收放自如。一方面,要鼓励医务人员主动触网科普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医疗视频直播及网络问诊的约束与监管,对于利用医生身份进行直播带货的账号予以封禁,坚决杜绝违规行为。

  当然,从根本上讲,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还是要增强科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参与科普,并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主动、及时、准确发声。“真科普”的声音洪亮了,让科学的阳光照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则“伪科普”自然也就少了乃至没了市场。

  那些擦边乱入的“网红医生”,总喜欢给人开方卖药,殊不知,他们本身也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病症,该治治了。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