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夕,有媒体起底了常被用作礼品、福利的月饼兑换券背后的回收灰色产业,这一销售链条因与期货类似而被坊间戏称为月饼“证券化”。
所谓月饼“证券化”,就是月饼厂家通过超量发行月饼券,并以一定折扣价格批发给经销商,然后经销商提高价格卖给需要发放节日福利的企业或消费者,再通过“黄牛”以半价从持券人手中回收,最后由生产厂商低价回购“月饼券”所形成的链路。如此一轮循环下来,厂商以有限的产量高价售出了大量“月饼”,经销商、“黄牛”都有利可图,持券人虽然变现但得利减半,而企业则要承受远高于市场价的成本,成了“冤大头”。
虽然名称相似,但“金融茶”与月饼“证券化”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近乎传销的炒作,而后者则是典型的预付式消费模式,螃蟹券、粽子券等也属于此类,带有明显的周期属性。
预付式消费曾是商业销售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标志,也是商业经营“金融化”的一种手段,有优化商业经济运行的初衷。第一,以“券”的形式替代实体商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浪费,同时节省高昂实物运输成本。第二,发行厂商可通过商品“券”高效融资,对缓解厂商资金不足、降低融资成本以及促进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等起到一定作用。第三,便于实现错峰消费,减轻某类商品消费高峰时的挤兑现象,引导消费者灵活消费从而降低供应链压力。
然而,目前商品“证券化”存在的一些乱象已经背离了初衷。首先,当“商品券”在兑换实物凭证之外获得了近似货币的特殊流通价值时,消费者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威胁,如一旦发行商破产关闭,商品券大概率会变成一张废纸。其次,由于“券”的规则由商家制定,消费者缺乏话语权,在利益博弈中明显弱势,提货难、质次价高、售后服务差等都是常见问题,容易引发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摩擦。最后,少数商家针对“送礼市场”,提供商品券发行、销售、回收“一条龙”服务,造成市场竞争失序,增加市场价格的波动风险。此外,由于这样的“一条龙”交易隐秘、收受方便、变现便捷,甚至可能为滋生腐败提供条件,给社会发展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