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换了“马甲”也是陷阱

2024-09-19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无需担保,回收租借手机、回收购物卡、回收黄金提货券即可获得贷款……”这些广告说辞,其背后往往是高利贷陷阱。日前,上海警方调查发现,部分网络平台以物品租借和回收为名放高利贷,部分借款者借贷年化利息最高可达400%。

  高利贷变换“马甲”的形式让人眼花缭乱。比如,一些非法放贷平台披着回收实物或虚拟产品的外衣,增加了犯罪隐蔽性。非法平台通过复杂的实物或虚拟物品流转,让非法放贷看上去更像是正常交易。有的不法分子以会员“权益卡”“代金卡”等不具备流通性的虚拟物品充抵部分贷款本金,增加借款人融资成本,变相发放高利贷。有的不法分子非法开发所谓“融资租赁”APP或者电商平台APP,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融资租赁,或者以充值卡等有价实物买卖为幌子,通过“租机变现”“实物回收”等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这些变换“马甲”的非法平台增加了金融消费者的融资风险,扰乱了信贷秩序,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更危害社会稳定。与此同时,此类行为还可能催生寻衅滋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此外,不法分子往往与其他黑灰产相勾结,为洗钱、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

  高利贷无论怎么换“马甲”,都是陷阱。针对当前非法放贷出现的新变体,监管部门可通过“大数据+AI”进一步加强对违法放贷APP的监测、预警、处置,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提高执法效率,对“高利贷”精准打击治理。

  相关管理部门应对互联网平台、短视频平台加大整治力度,要求平台加强技术防范措施,阻断不良诱导信息、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平台需强化内容过滤和审核,及时删除或屏蔽违法违规信息,封禁违规账号。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处理。涉及违法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针对严重破坏金融秩序、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影响恶劣的不法金融中介,有关部门需要加强联合研判和刑事打击,防范跨行业领域和新型金融活动风险。

  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和警惕。提醒消费者如有资金贷款需求,要通过正规渠道向银行等持牌机构申请贷款,切勿从非正规渠道进行高息借贷,以免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彭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高利贷换了“马甲”也是陷阱

2024年09月19日 07:1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无需担保,回收租借手机、回收购物卡、回收黄金提货券即可获得贷款……”这些广告说辞,其背后往往是高利贷陷阱。日前,上海警方调查发现,部分网络平台以物品租借和回收为名放高利贷,部分借款者借贷年化利息最高可达400%。

  高利贷变换“马甲”的形式让人眼花缭乱。比如,一些非法放贷平台披着回收实物或虚拟产品的外衣,增加了犯罪隐蔽性。非法平台通过复杂的实物或虚拟物品流转,让非法放贷看上去更像是正常交易。有的不法分子以会员“权益卡”“代金卡”等不具备流通性的虚拟物品充抵部分贷款本金,增加借款人融资成本,变相发放高利贷。有的不法分子非法开发所谓“融资租赁”APP或者电商平台APP,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融资租赁,或者以充值卡等有价实物买卖为幌子,通过“租机变现”“实物回收”等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

  这些变换“马甲”的非法平台增加了金融消费者的融资风险,扰乱了信贷秩序,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更危害社会稳定。与此同时,此类行为还可能催生寻衅滋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此外,不法分子往往与其他黑灰产相勾结,为洗钱、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

  高利贷无论怎么换“马甲”,都是陷阱。针对当前非法放贷出现的新变体,监管部门可通过“大数据+AI”进一步加强对违法放贷APP的监测、预警、处置,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提高执法效率,对“高利贷”精准打击治理。

  相关管理部门应对互联网平台、短视频平台加大整治力度,要求平台加强技术防范措施,阻断不良诱导信息、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平台需强化内容过滤和审核,及时删除或屏蔽违法违规信息,封禁违规账号。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肃处理。涉及违法犯罪的,应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针对严重破坏金融秩序、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影响恶劣的不法金融中介,有关部门需要加强联合研判和刑事打击,防范跨行业领域和新型金融活动风险。

  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和警惕。提醒消费者如有资金贷款需求,要通过正规渠道向银行等持牌机构申请贷款,切勿从非正规渠道进行高息借贷,以免造成经济损失、个人信息泄露。(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彭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