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陪爬火了!陪伴式爬山也有“双向奔赴”

2024-09-19 06:56 来源:红网

  中秋和国庆假期,不少人选择出行旅游,其中登泰山是一大热门旅游去向。在网络平台,不少人承接登山陪爬任务。在短视频平台,有多个账号在名称中标注“泰山陪爬”。(9月18日《齐鲁晚报》)

  近年来,陪玩、陪学、陪跑等陪伴式服务逐渐兴起。这些新业态陪伴式服务能够缓解人们在独自行动时的孤独感,更能提供情绪价值,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泰山陪爬”的火爆,正是陪伴式服务市场活力的呈现,也折射出当代人勇于尝试新事物、追求生活新体验的心态。

  作为中国难爬的山之一,泰山一直是许多游客挑战自我的对象。而爬山过程漫长又艰辛,很多想爬泰山的游客因一个人缺乏动力想放弃,“陪爬”服务的出现则为其提供一种结伴而行的方式。

  “陪伴式爬山”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服务,还传递着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绪价值。陪爬服务定价合适且有“包登顶”的承诺,对担心自己意志力不够的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陪爬人会根据客户的时间和体力调整爬山方案,提供背包服务,还有专门“背孩子”的服务选择。一些陪爬人是本地人,从山脚到山顶,他们兼当“导游”,陪客户聊天,讲解泰山历史,幽默风趣,把情绪价值拉满,让游客在爬山过程中收获更多乐趣。在爬山的“体力活”之中增加精神满足,伴随心情疗愈的运动挑战,为陪爬与被陪爬的陌生关系注入交流的温暖。

  泰山陪爬的兴起,既给游客提供一种爬山新方式,也为陪爬人带来收益,是一种新的“双向奔赴”。陪爬市场是一个新机遇,其兴起能够作为陪伴式服务的衍生产品发展,为更多人提供兼职或就业的可能。许多陪爬人是学生兼职,以挣得生活费或补贴家用,这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能收获与他人交流的经历。

  当然,陪爬背后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的“陪爬服务”仍然只是分散存在的个体订单,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无论是陪爬人还是选择陪爬服务的游客都需要谨慎选择对象,注意人身与交易安全。此外,爬山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活动,长期从事陪爬工作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陪爬人应当基于身体健康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泰山陪爬给予传统旅游市场以创意的补充,不仅满足了游客个性化的爬山需求,还在其中融入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把充满挑战的爬山变成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旅行。这种爆火的兼职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如何将其运用好、运用得当,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泰山陪爬火了!陪伴式爬山也有“双向奔赴”

2024年09月19日 06:56   来源:红网   魏子怡

  中秋和国庆假期,不少人选择出行旅游,其中登泰山是一大热门旅游去向。在网络平台,不少人承接登山陪爬任务。在短视频平台,有多个账号在名称中标注“泰山陪爬”。(9月18日《齐鲁晚报》)

  近年来,陪玩、陪学、陪跑等陪伴式服务逐渐兴起。这些新业态陪伴式服务能够缓解人们在独自行动时的孤独感,更能提供情绪价值,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泰山陪爬”的火爆,正是陪伴式服务市场活力的呈现,也折射出当代人勇于尝试新事物、追求生活新体验的心态。

  作为中国难爬的山之一,泰山一直是许多游客挑战自我的对象。而爬山过程漫长又艰辛,很多想爬泰山的游客因一个人缺乏动力想放弃,“陪爬”服务的出现则为其提供一种结伴而行的方式。

  “陪伴式爬山”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服务,还传递着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情绪价值。陪爬服务定价合适且有“包登顶”的承诺,对担心自己意志力不够的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陪爬人会根据客户的时间和体力调整爬山方案,提供背包服务,还有专门“背孩子”的服务选择。一些陪爬人是本地人,从山脚到山顶,他们兼当“导游”,陪客户聊天,讲解泰山历史,幽默风趣,把情绪价值拉满,让游客在爬山过程中收获更多乐趣。在爬山的“体力活”之中增加精神满足,伴随心情疗愈的运动挑战,为陪爬与被陪爬的陌生关系注入交流的温暖。

  泰山陪爬的兴起,既给游客提供一种爬山新方式,也为陪爬人带来收益,是一种新的“双向奔赴”。陪爬市场是一个新机遇,其兴起能够作为陪伴式服务的衍生产品发展,为更多人提供兼职或就业的可能。许多陪爬人是学生兼职,以挣得生活费或补贴家用,这让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也能收获与他人交流的经历。

  当然,陪爬背后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的“陪爬服务”仍然只是分散存在的个体订单,并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因此,无论是陪爬人还是选择陪爬服务的游客都需要谨慎选择对象,注意人身与交易安全。此外,爬山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活动,长期从事陪爬工作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陪爬人应当基于身体健康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泰山陪爬给予传统旅游市场以创意的补充,不仅满足了游客个性化的爬山需求,还在其中融入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把充满挑战的爬山变成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旅行。这种爆火的兼职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如何将其运用好、运用得当,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