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月饼”里装的什么馅

2024-09-19 06:50 来源:北京晚报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期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充斥大量月饼券回收的帖子,收购价格为券面价格的4至7折。“纸月饼”满天飞,券比饼多、兑换难、无序空转等情况时有发生。

  推出月饼券,本是月饼厂商与消费者的双赢举措。厂商通过发券,预先筹集部分款项,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透过月饼券的销售情况,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销安排;消费者预购月饼券则能享受折扣。

  由于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纸月饼”在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皮儿厚馅儿薄”的情况。据报道,有的月饼券设定了预约提货、定点提货等限制,消费者遭遇提货难;有的商家提供临期月饼,消费者往往无可奈何;有的月饼券发行时贵,过段时间月饼不值券面价格了,消费者只能认栽……消费者花冤枉钱、权益严重受损,是月饼券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月饼券隐含的投机导向。假设月饼厂商印了一张100元的月饼券,以65元卖给经销商,经销商以80元卖出,消费者相互赠送,后以40元卖给“黄牛”,“黄牛”又以50元卖回月饼厂商。兜兜转转,月饼一盒没卖,经手者又都吃到了一口“月饼”,堪称无本万利的生意。“纸月饼”空手套白狼,会让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厂商对市场产生误判。今年月饼市场较为冷清,“纸月饼”扰乱市场,更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循环。

  月饼券还有滋生腐败的隐性风险。拿月饼券送人,“明码标价”的券面成了“诚意”的证明;收受礼品的人,借月饼券遮人耳目。据报道,有“黄牛”甚至提供“打折售券、按原价开发票”的灰色业务。这种“特殊商品”的需求者是谁、多报销的钱最终落入谁的口袋,引人猜疑。

  面对月饼券乱象,监管部门应加强干预,平台也要加强审核。中秋月圆之夜,别独留消费者疑惑:拿“纸月饼”望月,天上的嫦娥认不认?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纸月饼”里装的什么馅

2024年09月19日 06:50   来源:北京晚报   李霞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期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充斥大量月饼券回收的帖子,收购价格为券面价格的4至7折。“纸月饼”满天飞,券比饼多、兑换难、无序空转等情况时有发生。

  推出月饼券,本是月饼厂商与消费者的双赢举措。厂商通过发券,预先筹集部分款项,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透过月饼券的销售情况,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销安排;消费者预购月饼券则能享受折扣。

  由于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纸月饼”在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皮儿厚馅儿薄”的情况。据报道,有的月饼券设定了预约提货、定点提货等限制,消费者遭遇提货难;有的商家提供临期月饼,消费者往往无可奈何;有的月饼券发行时贵,过段时间月饼不值券面价格了,消费者只能认栽……消费者花冤枉钱、权益严重受损,是月饼券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月饼券隐含的投机导向。假设月饼厂商印了一张100元的月饼券,以65元卖给经销商,经销商以80元卖出,消费者相互赠送,后以40元卖给“黄牛”,“黄牛”又以50元卖回月饼厂商。兜兜转转,月饼一盒没卖,经手者又都吃到了一口“月饼”,堪称无本万利的生意。“纸月饼”空手套白狼,会让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厂商对市场产生误判。今年月饼市场较为冷清,“纸月饼”扰乱市场,更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循环。

  月饼券还有滋生腐败的隐性风险。拿月饼券送人,“明码标价”的券面成了“诚意”的证明;收受礼品的人,借月饼券遮人耳目。据报道,有“黄牛”甚至提供“打折售券、按原价开发票”的灰色业务。这种“特殊商品”的需求者是谁、多报销的钱最终落入谁的口袋,引人猜疑。

  面对月饼券乱象,监管部门应加强干预,平台也要加强审核。中秋月圆之夜,别独留消费者疑惑:拿“纸月饼”望月,天上的嫦娥认不认?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