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缘何爱上“古建游”

2024-08-29 07:50 来源:光明日报

  近来,“古建游”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无论是直播间,还是社交平台、旅游网站,都可见青年分享探寻古建的感受与体验。前几日,山西省文旅厅发布了一则有关古建的视频,上线后浏览量超过170万人次。数据显示,在某青年社交平台上,“古建游”累计曝光峰值超1.3亿次,相关旅游笔记发布超2万篇。饱经岁月洗礼的古建筑,缘何得到青年人的青睐?这种风尚能否为守护文化遗存注入鲜活力量?

  广布于祖国大地的古建,它们沿历史长河而来,如同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一部展示中华文明的宏阔交响。从北京的“古都之脊”,到晋中的院落民居,再到江南的水榭廊桥,这些实体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镌刻下生动注脚。如果能够亲临其中静观这些恢宏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人们不仅会感佩其匠心和巧思,更会为其中所蕴藏的建筑美学与文化美学所折服。这种独特的魅力,是古建吸引众多青年投注目光的根本原因。

  古建,本身是一种空间载体,集合多种艺术并呈现出建筑美学。无论是整体结构中遵循构图比例的视觉之美,还是雕梁画栋上明艳多姿的色彩布局,抑或是匾额、石碑上所展现的书法与篆刻技巧,皆是集百工之精华,融匠心于一体。

  此外,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古建中所承载的文化美学。比如,登临岳阳楼,见长江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可览胜景、抒情怀;置身古赤壁,观高山明月、一叶扁舟,可思接千载、与古人神游;走进莫高窟,赏飞天壁画、石窟造像,感受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美美与共……古建作为中式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与思想意涵皆彰显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成为其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正如建筑家梁思成所表达的观点:中国建筑的构造体系始终秉持自己的基本特征,数千年而长存不败,是中华文明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所以,青年徜徉其中,可尽情领略无穷魅力,在“诗与远方”的邂逅中读懂古建、读懂中国。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并沉淀出一份厚重的文化自信。伴随国潮、新中式热潮迭起,青年的好奇心、探索欲和独特个性得到激发。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认知层面拓展深度与广度,对历史文化既要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对古建的深入探访,成为他们拓宽视野、增益见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将新科技、新元素与古建有效融合,让青年在寻访古建的过程中还能满足对古代生活的充分想象。比如,穿汉服有了更为逼真的活动空间,影视动漫中的虚拟场景也有了现实对照。在媒介平台和相关活动的助推下,一些小众景点中的古建也颇为走俏,并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开来,叠加效应进一步凸显。比如,山西文旅部门推出“探访守庙人”活动,让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群体跃然网端,不少青年慕名前来,踏上深度探索的旅途。在类似活动中,寻访古建的兴趣一经点燃,便会扩散并影响更多人结伴同行,为了解、熟识、保护、利用古建增添更多青春色彩。

  截至目前,全国认定历史建筑共有6.72万处。对待这些颇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让文物活起来?还需要更多青年薪火相继,将对古建的热爱转化为具体行动,在文物修复、艺术设计、文旅创新等方面点燃智慧火光、释放蓬勃力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战火纷飞中为守护古建而勠力躬行,今天的有志青年生逢盛世,将更有能力与信心以梦为马、驰骋山河,让古建所承载的文脉绵延隽永、韵味悠长。

  (作者:李晓)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年人缘何爱上“古建游”

2024年08月29日 07:50   来源:光明日报   李晓

  近来,“古建游”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无论是直播间,还是社交平台、旅游网站,都可见青年分享探寻古建的感受与体验。前几日,山西省文旅厅发布了一则有关古建的视频,上线后浏览量超过170万人次。数据显示,在某青年社交平台上,“古建游”累计曝光峰值超1.3亿次,相关旅游笔记发布超2万篇。饱经岁月洗礼的古建筑,缘何得到青年人的青睐?这种风尚能否为守护文化遗存注入鲜活力量?

  广布于祖国大地的古建,它们沿历史长河而来,如同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一部展示中华文明的宏阔交响。从北京的“古都之脊”,到晋中的院落民居,再到江南的水榭廊桥,这些实体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镌刻下生动注脚。如果能够亲临其中静观这些恢宏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人们不仅会感佩其匠心和巧思,更会为其中所蕴藏的建筑美学与文化美学所折服。这种独特的魅力,是古建吸引众多青年投注目光的根本原因。

  古建,本身是一种空间载体,集合多种艺术并呈现出建筑美学。无论是整体结构中遵循构图比例的视觉之美,还是雕梁画栋上明艳多姿的色彩布局,抑或是匾额、石碑上所展现的书法与篆刻技巧,皆是集百工之精华,融匠心于一体。

  此外,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古建中所承载的文化美学。比如,登临岳阳楼,见长江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可览胜景、抒情怀;置身古赤壁,观高山明月、一叶扁舟,可思接千载、与古人神游;走进莫高窟,赏飞天壁画、石窟造像,感受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美美与共……古建作为中式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与思想意涵皆彰显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成为其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正如建筑家梁思成所表达的观点:中国建筑的构造体系始终秉持自己的基本特征,数千年而长存不败,是中华文明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所以,青年徜徉其中,可尽情领略无穷魅力,在“诗与远方”的邂逅中读懂古建、读懂中国。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并沉淀出一份厚重的文化自信。伴随国潮、新中式热潮迭起,青年的好奇心、探索欲和独特个性得到激发。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认知层面拓展深度与广度,对历史文化既要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对古建的深入探访,成为他们拓宽视野、增益见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将新科技、新元素与古建有效融合,让青年在寻访古建的过程中还能满足对古代生活的充分想象。比如,穿汉服有了更为逼真的活动空间,影视动漫中的虚拟场景也有了现实对照。在媒介平台和相关活动的助推下,一些小众景点中的古建也颇为走俏,并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开来,叠加效应进一步凸显。比如,山西文旅部门推出“探访守庙人”活动,让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群体跃然网端,不少青年慕名前来,踏上深度探索的旅途。在类似活动中,寻访古建的兴趣一经点燃,便会扩散并影响更多人结伴同行,为了解、熟识、保护、利用古建增添更多青春色彩。

  截至目前,全国认定历史建筑共有6.72万处。对待这些颇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让文物活起来?还需要更多青年薪火相继,将对古建的热爱转化为具体行动,在文物修复、艺术设计、文旅创新等方面点燃智慧火光、释放蓬勃力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战火纷飞中为守护古建而勠力躬行,今天的有志青年生逢盛世,将更有能力与信心以梦为马、驰骋山河,让古建所承载的文脉绵延隽永、韵味悠长。

  (作者:李晓)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