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古建游”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无论是直播间,还是社交平台、旅游网站,都可见青年分享探寻古建的感受与体验。前几日,山西省文旅厅发布了一则有关古建的视频,上线后浏览量超过170万人次。数据显示,在某青年社交平台上,“古建游”累计曝光峰值超1.3亿次,相关旅游笔记发布超2万篇。饱经岁月洗礼的古建筑,缘何得到青年人的青睐?这种风尚能否为守护文化遗存注入鲜活力量?
广布于祖国大地的古建,它们沿历史长河而来,如同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一部展示中华文明的宏阔交响。从北京的“古都之脊”,到晋中的院落民居,再到江南的水榭廊桥,这些实体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镌刻下生动注脚。如果能够亲临其中静观这些恢宏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人们不仅会感佩其匠心和巧思,更会为其中所蕴藏的建筑美学与文化美学所折服。这种独特的魅力,是古建吸引众多青年投注目光的根本原因。
古建,本身是一种空间载体,集合多种艺术并呈现出建筑美学。无论是整体结构中遵循构图比例的视觉之美,还是雕梁画栋上明艳多姿的色彩布局,抑或是匾额、石碑上所展现的书法与篆刻技巧,皆是集百工之精华,融匠心于一体。
此外,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古建中所承载的文化美学。比如,登临岳阳楼,见长江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可览胜景、抒情怀;置身古赤壁,观高山明月、一叶扁舟,可思接千载、与古人神游;走进莫高窟,赏飞天壁画、石窟造像,感受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美美与共……古建作为中式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与思想意涵皆彰显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成为其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正如建筑家梁思成所表达的观点:中国建筑的构造体系始终秉持自己的基本特征,数千年而长存不败,是中华文明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所以,青年徜徉其中,可尽情领略无穷魅力,在“诗与远方”的邂逅中读懂古建、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