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排行榜收费5万元,冲上非热搜排行榜收费2万元。如果想在榜单持续较长时间,要价就会更高……”近年来,一些不法人员人为制造热搜,通过虚假流量误导公众,扰乱网络生态。(8月22日新华社)
花钱买榜,早非新鲜事;热搜成生意,我们也时有耳闻。前不久,“热搜可定制”“你吃的瓜可能是被刷出来的”,让人瞠目结舌。如今,5万元可“造”热搜,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原来,仅需区区几万元,就可在热搜榜上消费一番,这般“白菜价”,足见其技术之成熟、乱象之严重。
很多人或许还没意识到,人造热搜有多“恐怖”。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个事情的看法,但可通过相关的信息和议题安排来有效影响人们关注的信息和谈论顺序。热搜,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信息汪洋大海中的一份索引,扮演着议程设置的角色,直接影响公众看什么、怎么看。换言之,热搜榜具有公共属性。倘若任由算法左右、被金钱拿捏、受“水军”摆布——这可不只是浪费公共资源的问题,更意味着公众注意力被绑架、公共舆论阵地被侵扰。诸多恶果,不难想象。
近年来,警方有力打击了“网络水军”的嚣张气焰,“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也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要看到,一些平台显然还没尽到应尽之责,有的甚至还在装睡、装傻、装聋作哑。
先看实名制。从刷单、刷量到有偿删帖、大肆炒作,凡是有流量的地方,就有“水军”的身影。他们是一个个账号,在这条灰色产业链条上充当着“网络刷手”。可问题在于,这些账号大都由实名注册、大量收购而来。实名制,岂能四处漏风?但凡来一次人脸验证就可将大量账号拦在门外,平台不会做还是不想做?
再说热搜机制。对于话题热度的计算方法、热搜榜单的形成机制,各平台都有自己的门道。但有的宣称“技术中立”,给“水军”大开方便之门。对此,必须转变“流量至上”思维,健全信息把关机制,对上榜内容强化实时监测、技术甄别,对人造热搜出狠招、动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