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悟空”出海

2024-08-21 07:27 来源:广州日报

  “久等了,天命人。”游戏《黑神话:悟空》(以下简称《黑神话》)昨日正式上线,全球发售。游戏上线即“引爆”的高光表现,更是引发全网热议。

  即便你不玩游戏,这几天也可能被这只“猴子”刷屏了。从预售创历史纪录、实体游戏一货难求,到周边被一抢而空引发联名热潮,再到相关概念股接连上涨,这股不寻常的热度,说一句现象级也不为过,以至于让不少人打趣:“《黑神话》正创造‘神话’”。

  这是中国游戏行业的里程碑。可以说,《黑神话》的火爆,除了因为其有卓越的游戏表现之外,本身的意义更为关键——它从一开始就承载着太多超出游戏范畴的期待了。中国作为游戏大国,国产游戏在网游、手游上已取得不俗成绩,其中不乏“吸睛又吸金”的出海佳作。然而,在被誉为游戏工业皇冠明珠的3A游戏(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制作精良)领域上,用老玩家的话来说,“我们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遗憾的是,有不少带有中国IP(如“三国”故事)的游戏佳作,却是由国外厂商“发扬光大”的。由此可见,《黑神话》作为首个3A国产游戏,不仅满足了无数玩家的期盼——中国人用中国故事做中国游戏,也标志着中国游戏工业化水平更进一步。用行内话说,中国游戏也可以下场玩“高端局”了。

  游戏的出圈,也为文化出海打开了一扇窗。事实上,因其独具特色的“国风元素”,《黑神话》从研发阶段便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游戏不仅融合了陕北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对山西晋城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了“一比一”还原。由于过于逼真,让全世界玩家自发地去研究游戏的每一处细节,更有不少国外玩家正在努力恶补《西游记》。有国外游戏博主称赞道,“《黑神话》带来的是一场中国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可见,游戏也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期待现象级的《黑神话》能如孙大圣的身外身法,启发更多志同道合之士,一起善用“七十二变”,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转化为游戏内容,让更多国产游戏扬帆出海。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朱晓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石破天惊,“悟空”出海

2024年08月21日 07:27   来源:广州日报   陈文杰

  “久等了,天命人。”游戏《黑神话:悟空》(以下简称《黑神话》)昨日正式上线,全球发售。游戏上线即“引爆”的高光表现,更是引发全网热议。

  即便你不玩游戏,这几天也可能被这只“猴子”刷屏了。从预售创历史纪录、实体游戏一货难求,到周边被一抢而空引发联名热潮,再到相关概念股接连上涨,这股不寻常的热度,说一句现象级也不为过,以至于让不少人打趣:“《黑神话》正创造‘神话’”。

  这是中国游戏行业的里程碑。可以说,《黑神话》的火爆,除了因为其有卓越的游戏表现之外,本身的意义更为关键——它从一开始就承载着太多超出游戏范畴的期待了。中国作为游戏大国,国产游戏在网游、手游上已取得不俗成绩,其中不乏“吸睛又吸金”的出海佳作。然而,在被誉为游戏工业皇冠明珠的3A游戏(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制作精良)领域上,用老玩家的话来说,“我们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遗憾的是,有不少带有中国IP(如“三国”故事)的游戏佳作,却是由国外厂商“发扬光大”的。由此可见,《黑神话》作为首个3A国产游戏,不仅满足了无数玩家的期盼——中国人用中国故事做中国游戏,也标志着中国游戏工业化水平更进一步。用行内话说,中国游戏也可以下场玩“高端局”了。

  游戏的出圈,也为文化出海打开了一扇窗。事实上,因其独具特色的“国风元素”,《黑神话》从研发阶段便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游戏不仅融合了陕北说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对山西晋城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了“一比一”还原。由于过于逼真,让全世界玩家自发地去研究游戏的每一处细节,更有不少国外玩家正在努力恶补《西游记》。有国外游戏博主称赞道,“《黑神话》带来的是一场中国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可见,游戏也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期待现象级的《黑神话》能如孙大圣的身外身法,启发更多志同道合之士,一起善用“七十二变”,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转化为游戏内容,让更多国产游戏扬帆出海。

(责任编辑:朱晓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