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餐饮“火出圈”也需多些“冷思考”

2024-08-14 10:02 来源:济南日报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茶饮、面包、冰淇淋等食品饮品销售火爆。不过,这些食品饮品中,有部分售价远超同品类商品。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功效,还是一种营销噱头值得关注。(8月12日《工人日报》)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30个主打中药或草本养生的茶饮品牌。在社交平台上,中药奶茶、中药咖啡成为新的网红打卡产品。药膳火锅、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中药甜品等其他餐饮业态也纷纷崭露头角。越来越多商家入局中药餐饮,契合了年轻人追求健康、文化认同和新奇体验的心理。可以说,年轻人对养生的重视是推动中药餐饮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热度之下,也需多些“冷思考”。首先,中药餐饮是否真的有养生功效?随着中药餐饮的火爆,有多位业内人士出面提醒,中药餐饮不等同于药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目前来看,这些新兴的中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为主”“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其次,中药餐饮是否物有所值?据报道,市面上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售价普遍远超同品类商品。有消费者表示,吃了几次之后,觉得身体上没有任何变化,高价中药餐饮只能“浅尝辄止”,偶尔吃几次还行,经常吃花销太大。不得不说,中药餐饮目前在产品和价格方面都面临不小的挑战,某些品牌的销量与口碑似乎也没有宣传的那么好,早前有些将门店开向一线城市的中药餐饮品牌,如今已“歇业关闭”。

  更需要看到的是,中药的使用涉及药理知识,对剂量和搭配有严格要求。作为药品,需要符合药品监管法规和标准;作为食品,则需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食以安为先,中药餐饮同消费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但目前该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不足,容易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安全隐患。有市场就得有监管,针对中药餐饮的合规经营和风控管理,对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至关重要。中药餐饮亟需市场监管“上线”。

  另外,商家要做到合规经营、诚信经营,并把更多功夫用在产品研发与创新上,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不能只注重营销噱头,夸大产品养生效果混淆视听、虚高定价。同时,有必要借中药餐饮大火之机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公众树立科学健康理念,助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药餐饮“火出圈”也需多些“冷思考”

2024年08月14日 10:02   来源:济南日报   付彪

  随着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号称添加了中药成分的茶饮、面包、冰淇淋等食品饮品销售火爆。不过,这些食品饮品中,有部分售价远超同品类商品。中药餐饮是真有养生功效,还是一种营销噱头值得关注。(8月12日《工人日报》)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说法。据红餐网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30个主打中药或草本养生的茶饮品牌。在社交平台上,中药奶茶、中药咖啡成为新的网红打卡产品。药膳火锅、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中药甜品等其他餐饮业态也纷纷崭露头角。越来越多商家入局中药餐饮,契合了年轻人追求健康、文化认同和新奇体验的心理。可以说,年轻人对养生的重视是推动中药餐饮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热度之下,也需多些“冷思考”。首先,中药餐饮是否真的有养生功效?随着中药餐饮的火爆,有多位业内人士出面提醒,中药餐饮不等同于药品,消费者要保持理性。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种食物的偏性不同,每个人体质各异,适合的配方也不同。“目前来看,这些新兴的中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为主”“噱头大于实际功效”。

  其次,中药餐饮是否物有所值?据报道,市面上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售价普遍远超同品类商品。有消费者表示,吃了几次之后,觉得身体上没有任何变化,高价中药餐饮只能“浅尝辄止”,偶尔吃几次还行,经常吃花销太大。不得不说,中药餐饮目前在产品和价格方面都面临不小的挑战,某些品牌的销量与口碑似乎也没有宣传的那么好,早前有些将门店开向一线城市的中药餐饮品牌,如今已“歇业关闭”。

  更需要看到的是,中药的使用涉及药理知识,对剂量和搭配有严格要求。作为药品,需要符合药品监管法规和标准;作为食品,则需要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食以安为先,中药餐饮同消费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但目前该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不足,容易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安全隐患。有市场就得有监管,针对中药餐饮的合规经营和风控管理,对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至关重要。中药餐饮亟需市场监管“上线”。

  另外,商家要做到合规经营、诚信经营,并把更多功夫用在产品研发与创新上,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不能只注重营销噱头,夸大产品养生效果混淆视听、虚高定价。同时,有必要借中药餐饮大火之机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公众树立科学健康理念,助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