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逝世,令人感喟的桑梓之念

2024-08-07 08:29 来源:光明网

  【阅读提示】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逝世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之于中国人,或许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物理启蒙。相信很多人在少年时都曾好奇过,中国人有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得到的答案是:“有,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学和诺贝尔,这些科学世界和地理世界的概念,走进多少人的头脑里。

  回望李政道的一生,他确实如天才一般耀眼。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19岁时赴美学习,31岁时和杨振宁一起凭借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猜想而摘得诺奖,他也成了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已经飞得足够高、也足够远,他是镌刻在世界刻度上的人物。

  但令人感喟的,却是他的桑梓之念。就在他逝世消息传来的同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相继表示了哀悼。国内很多高校都和李政道关系匪浅,比如人们熟知的中科大少年班,就起自李政道的倡议。

  这还只是个缩影,他一生为中外科技学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他曾经创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PEA),并为之呕心沥血。

  这个项目也许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熟悉了。人们今天所熟悉的留学,是语言考试——教授套磁——申请学校这些非常熟念自然的方式。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一切接轨的制度都不存在,一位有志于留学的人又能怎么办?鉴于此,李政道几乎是一家学校一家学校地沟通,终于创立了一个机制之外、却又公正透明的交流项目。不夸张地说,他帮助中国学界打开了通往世界物理的大门。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李政道多次来国内讲学,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李政道支持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建议并推动了博士后制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建立,为中国科研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提议组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他甚至将手稿、艺术珍藏和故居都捐赠给了上海交大。

  这或许是那一代学人共同的精神特质。成长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对于民族、国家的叙事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哪怕他少年时代远走他乡、早早成了一个世界名人,研究的是纯粹到近乎无形无相的物理学,但一种淳朴的家国之念依然填塞于胸。物理足够玄远,但或许也正如万有引力一样,出身地的坐标,在精神世界里始终熠熠生辉。

  而李政道所做的,就是帮助自己的祖国融入世界。作为一个远赴他乡的游子,他也希望祖国能走出阻隔,和世界在同一条地平线上对话。这或许也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贴近祖国、让乡梓不再遥远的办法。

  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这或许也部分解释了他家国之念的来源:华人的精神深处,仍被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牵连着。时至今日,我们更应当珍惜这份纯粹的情感,一种发乎天然的依恋和向往,终将成为中国人之间、中国和世界之间最坚韧的连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政道逝世,令人感喟的桑梓之念

2024年08月07日 08:29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

  【阅读提示】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逝世

  光明网评论员:昨天,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之于中国人,或许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物理启蒙。相信很多人在少年时都曾好奇过,中国人有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得到的答案是:“有,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学和诺贝尔,这些科学世界和地理世界的概念,走进多少人的头脑里。

  回望李政道的一生,他确实如天才一般耀眼。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原籍江苏苏州,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19岁时赴美学习,31岁时和杨振宁一起凭借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猜想而摘得诺奖,他也成了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已经飞得足够高、也足够远,他是镌刻在世界刻度上的人物。

  但令人感喟的,却是他的桑梓之念。就在他逝世消息传来的同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相继表示了哀悼。国内很多高校都和李政道关系匪浅,比如人们熟知的中科大少年班,就起自李政道的倡议。

  这还只是个缩影,他一生为中外科技学术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他曾经创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PEA),并为之呕心沥血。

  这个项目也许今天很多人已经不熟悉了。人们今天所熟悉的留学,是语言考试——教授套磁——申请学校这些非常熟念自然的方式。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一切接轨的制度都不存在,一位有志于留学的人又能怎么办?鉴于此,李政道几乎是一家学校一家学校地沟通,终于创立了一个机制之外、却又公正透明的交流项目。不夸张地说,他帮助中国学界打开了通往世界物理的大门。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李政道多次来国内讲学,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李政道支持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础;建议并推动了博士后制度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建立,为中国科研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提议组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他甚至将手稿、艺术珍藏和故居都捐赠给了上海交大。

  这或许是那一代学人共同的精神特质。成长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们对于民族、国家的叙事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哪怕他少年时代远走他乡、早早成了一个世界名人,研究的是纯粹到近乎无形无相的物理学,但一种淳朴的家国之念依然填塞于胸。物理足够玄远,但或许也正如万有引力一样,出身地的坐标,在精神世界里始终熠熠生辉。

  而李政道所做的,就是帮助自己的祖国融入世界。作为一个远赴他乡的游子,他也希望祖国能走出阻隔,和世界在同一条地平线上对话。这或许也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贴近祖国、让乡梓不再遥远的办法。

  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这或许也部分解释了他家国之念的来源:华人的精神深处,仍被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牵连着。时至今日,我们更应当珍惜这份纯粹的情感,一种发乎天然的依恋和向往,终将成为中国人之间、中国和世界之间最坚韧的连接。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