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海滩’探险被困礁石”“情侣夜间赶海被困礁石”“儿童在‘野海滩’玩耍被海浪卷走”……每年暑期,都有不少与“野海滩”有关的安全事故。尽管各地情况不一,但都要加强对“野海滩”的安全管理,不能让它们一直“野”下去。
对游客来说,并非所有海滩都适合下水游玩。设置海水浴场,需满足坡缓、沙细、浪平、水清等条件,正规海水浴场还会配备防鲨网、救生艇、救援队等。很多内陆居民初到海滨城市,不熟悉大海的潮汐特性,更无法识别离岸流等危险情况,在游玩时没有选择正规海水浴场,很容易在“野海滩”遇险。
针对“野海滩”等风险区域,多地政府管理部门设置了“禁止下海”“禁止游泳”等警示标语,一些区域周边也架设了防护网。但仅有这些措施,不足以避免“不是景区,却挤满游客”的现象出现。
“野海滩”酿险情,除了游客缺乏安全意识外,部分社交平台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搜索青岛、日照、惠州、深圳、平潭等地点和“野海滩”关键词,会出现大量的“种草”文章、旅游笔记。出于“流量”“曝光率”考虑,部分旅游类博主主动选择小众景点甚至是有一定危险性的“野海滩”、悬崖、矿洞、森林等地点打卡创作,有些网红博主还专门发布“翻越护栏攻略”。
对于存在较大风险的“野海滩”等网红打卡点,相关社交媒体平台应切实承担起监管责任,对相应的网帖、博文做好标识和说明,充分提示相关地点存在的风险,不能放任危险打卡行为被模仿,更不能任由危险的“野海滩”成为网红打卡地。
对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做好“野海滩”管理工作,不能仅仅是把防护网一装了之。一方面,要加强日常巡查和监管,及时制止游客危险行为;另一方面,要对“野海滩”进行系统评估和科学规划,具备条件的可开发为正规旅游景点,或者对其开展针对性管理,引导游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游玩。
从游客个人角度来说,要充分认识“野海滩”存在的风险,当好自己的安全第一责任人。近期台风天气增多,更应保持十二分警惕,不能为了欣赏美景而不顾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