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妇往食品包装袋内放虫子、头发等异物后重新密封,伪造食品有质量问题的假象找商家索赔并在网上曝光,以此方式向17家企业敲诈勒索206次;员工摆拍餐厅管理混乱、存在卫生问题的虚假视频,雇佣“水军”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以此威胁餐饮公司负责人并索要500万元……7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发布了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利用网络暴力侵犯企业合法权益典型案例,相关案例涉及利用网络敲诈勒索企业、损害商业信誉、寻衅滋事等罪名。此举传递了有关方面依法严惩网络暴力伤企犯罪的强烈信号,扭转这类犯罪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现象的决心。
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制造、传播涉企谣言,对企业实施敲诈勒索、损害其商业信誉等犯罪的案件不少。其中,虚假不实、诋毁、要挟、抹黑攻击等是高频词。比如,有的发布虚假不实信息,诋毁企业形象声誉;有的以发布负面信息或先发布负面信息后有偿删帖等手段要挟企业满足自己的要求;有的则是同行企业之间不正当竞争,有组织地策划和推进针对对手的网络攻击等。从本质上看,这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的范畴。据报道,仅北京市今年5月份就在属地重点网站接到涉企网络侵权有效举报信息2.4万条。
“按键伤企”现象频频发生,其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追责情形少,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从不法者角度看,有的为了经济利益,“动动手指”就能捏造一篇爆款文,由此流量变现或实施敲诈、攻击抹黑特定对象,违法成本极低。此前,“760元就可推动一次网暴”的新闻就是例证。从受害企业角度看,维权成本高、难度大,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迷惑下众口铄金,受害企业“一嘴难敌众口”。同时,企业维权取证等环节也面临不少困难,哪种算正常评价、哪些是恶意诋毁,是否有组织有目的,损害后果如何准确计算等,都是维权者面临的一道道难关,“赢了官司输了生意”的大有人在。从网民角度看,相关话题契合“吃瓜”心态,“宁可信其有”心态令相关企业深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