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让“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2024-07-26 16: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在坚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基础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缺什么、补什么”,也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如此,才能把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唐山、沈阳、大连等地实行书记或市长负责制,将便民生活圈纳入重要民生项目;济南、福州、南昌、贵阳等地通过“居民议事厅”“幸福圆桌会”“邻里茶叙室”等载体,广泛听取居民的“金点子”“土办法”;苏州、南京等地针对社区商业发展不同形态,分类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办公厅(室)印发通知,推广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

  以社区为“圆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就能画一个便民生活圈。自2021年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先后确定了第一批30个、第二批50个、第三批70个试点地区。截至2024年6月底,三批150个全国试点地区已建设3946个便民生活圈,涉及商业网点88.82万个,服务社区居民7676万人。一个个数字背后,正体现出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

  如今,“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小修小补”正有序回归,“一点多用”的服务综合体陆续建成,养老、托幼等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可以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起了居民在购物、医疗、餐饮、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更重要是的,精心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务实举措,而且对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做好工作的科学方法论。这些试点地区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上,积累了不少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将这些经验发布推广,可谓正当其时。应当看到,试点地区的探索启示我们,在坚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基础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缺什么、补什么”,也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如此,才能把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更好地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还得在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清单”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关注当下。比如,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在机构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让更多老年人在家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照护服务,值得业内各方好好思考。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比如,北京近日就宣布将面向符合条件的无车家庭增发2万个新能源车指标。对于便民生活圈建设来说,不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充电桩个数或停车位。以此类推,数字化生活、绿色低碳生活的背景下,居民新生活方式带来的新诉求也需要及时得到回应。

  一刻钟,能够做什么?读两篇短文,或者听三四首歌,而在便民生活圈,你能够发现“美好”。可以预计,随着试点经验的发布推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在改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便民生活圈,有“圈”只是开始

     一刻钟“圈”出有品质的好生活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让“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2024年07月26日 16: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在坚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基础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缺什么、补什么”,也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如此,才能把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唐山、沈阳、大连等地实行书记或市长负责制,将便民生活圈纳入重要民生项目;济南、福州、南昌、贵阳等地通过“居民议事厅”“幸福圆桌会”“邻里茶叙室”等载体,广泛听取居民的“金点子”“土办法”;苏州、南京等地针对社区商业发展不同形态,分类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办公厅(室)印发通知,推广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

  以社区为“圆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就能画一个便民生活圈。自2021年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先后确定了第一批30个、第二批50个、第三批70个试点地区。截至2024年6月底,三批150个全国试点地区已建设3946个便民生活圈,涉及商业网点88.82万个,服务社区居民7676万人。一个个数字背后,正体现出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

  如今,“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小修小补”正有序回归,“一点多用”的服务综合体陆续建成,养老、托幼等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可以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起了居民在购物、医疗、餐饮、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更重要是的,精心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务实举措,而且对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做好工作的科学方法论。这些试点地区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上,积累了不少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将这些经验发布推广,可谓正当其时。应当看到,试点地区的探索启示我们,在坚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基础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缺什么、补什么”,也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如此,才能把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更好地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还得在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清单”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关注当下。比如,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在机构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让更多老年人在家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照护服务,值得业内各方好好思考。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比如,北京近日就宣布将面向符合条件的无车家庭增发2万个新能源车指标。对于便民生活圈建设来说,不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充电桩个数或停车位。以此类推,数字化生活、绿色低碳生活的背景下,居民新生活方式带来的新诉求也需要及时得到回应。

  一刻钟,能够做什么?读两篇短文,或者听三四首歌,而在便民生活圈,你能够发现“美好”。可以预计,随着试点经验的发布推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在改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便民生活圈,有“圈”只是开始

     一刻钟“圈”出有品质的好生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