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在坚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基础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缺什么、补什么”,也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如此,才能把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唐山、沈阳、大连等地实行书记或市长负责制,将便民生活圈纳入重要民生项目;济南、福州、南昌、贵阳等地通过“居民议事厅”“幸福圆桌会”“邻里茶叙室”等载体,广泛听取居民的“金点子”“土办法”;苏州、南京等地针对社区商业发展不同形态,分类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办公厅(室)印发通知,推广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
以社区为“圆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就能画一个便民生活圈。自2021年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先后确定了第一批30个、第二批50个、第三批70个试点地区。截至2024年6月底,三批150个全国试点地区已建设3946个便民生活圈,涉及商业网点88.82万个,服务社区居民7676万人。一个个数字背后,正体现出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
如今,“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小修小补”正有序回归,“一点多用”的服务综合体陆续建成,养老、托幼等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可以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起了居民在购物、医疗、餐饮、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更重要是的,精心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务实举措,而且对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便民生活圈,有“圈”只是开始
一刻钟“圈”出有品质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