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让“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2024-07-26 16: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中经评论:让“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2024年07月26日 16: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在坚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基础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缺什么、补什么”,也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如此,才能把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唐山、沈阳、大连等地实行书记或市长负责制,将便民生活圈纳入重要民生项目;济南、福州、南昌、贵阳等地通过“居民议事厅”“幸福圆桌会”“邻里茶叙室”等载体,广泛听取居民的“金点子”“土办法”;苏州、南京等地针对社区商业发展不同形态,分类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近日,商务部等12部门办公厅(室)印发通知,推广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

  以社区为“圆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就能画一个便民生活圈。自2021年起,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先后确定了第一批30个、第二批50个、第三批70个试点地区。截至2024年6月底,三批150个全国试点地区已建设3946个便民生活圈,涉及商业网点88.82万个,服务社区居民7676万人。一个个数字背后,正体现出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

  如今,“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小修小补”正有序回归,“一点多用”的服务综合体陆续建成,养老、托幼等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可以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圈”起了居民在购物、医疗、餐饮、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更重要是的,精心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务实举措,而且对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做好工作的科学方法论。这些试点地区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上,积累了不少政策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将这些经验发布推广,可谓正当其时。应当看到,试点地区的探索启示我们,在坚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的基础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既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了解“缺什么、补什么”,也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解决好“如何补”的问题。如此,才能把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更好地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还得在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清单”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关注当下。比如,大部分老人希望居家养老,在机构养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推动专业机构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让更多老年人在家享受到专业化、个性化照护服务,值得业内各方好好思考。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比如,北京近日就宣布将面向符合条件的无车家庭增发2万个新能源车指标。对于便民生活圈建设来说,不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充电桩个数或停车位。以此类推,数字化生活、绿色低碳生活的背景下,居民新生活方式带来的新诉求也需要及时得到回应。

  一刻钟,能够做什么?读两篇短文,或者听三四首歌,而在便民生活圈,你能够发现“美好”。可以预计,随着试点经验的发布推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将在改善服务民生、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便民生活圈,有“圈”只是开始

     一刻钟“圈”出有品质的好生活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