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2024-07-26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这些天,关于“宝马退出价格战”的消息持续发酵。虽然宝马中国没有对此直接回应,但公开表示“下半年的重点是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有报道称,奔驰、奥迪以及蔚来、理想等品牌也都不约而同地跟上宝马的节奏,选择不同程度的回调价格。不少业内人士感叹,终于看到了“止战”信号。

  自去年年初特斯拉率先降价以来,东风雪铁龙大力跟进,比亚迪高调下场,此轮价格战已持续一年半。从电动汽车到燃油车,从自主品牌到豪华品牌,上百家企业和品牌陆续卷入其中。

  按照需求价格理论,产品降价,需求上升。不过,从各方面数据来看,此轮价格战并没能有效促进国内汽车市场销量的整体提升。除个别企业实现了以价换量、市场份额扩大外,绝大多数企业则是量价齐跌。尤其以燃油车为主要产品的合资企业,销量至今萎靡不振。如果降价不能保量,甚至亏损,退出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

  与造车新势力在成长初期宁愿亏损,也要市场成长机会不同,合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成本结构并不支持其长期降价。外资品牌需要盈利,不可能长期亏损经营,否则进入中国市场就失去意义。价格本来就是产品和企业品牌力的直观体现,特别是对于高端品牌来说,其特点是正向价格弹性,而不是逆向价格弹性。退出价格战,也有利于维护企业自身高端品牌形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退出价格战还可以缓解上下游供应链压力。长期以来,国内汽车产业遵循的是以产定销,用价格和促销来调节下游的需求弹性。这种做法对整车厂来说,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当供需出现矛盾时,4S店便成为调节产能的“蓄水池”。

  问题在于,作为整个车市链条面对消费者终端的最后出口,当前经销商自整车厂追求高销量、频繁发动价格战以来,不仅库存高企,而且出现了大面积亏损。此前保时捷中国为遏制销量和业绩下滑颓势,选择向经销商压库存,将压力抛给了后者。再加上后续的“冷处理”,无形中激发了整个经销商体系的强烈反弹,最终爆发“逼宫门”。而曾经的汽车经销商巨头广汇汽车,触发“面值退市”的遭遇,也与价格战的重压不无干系。

  有人也许会问,汽车价格战会不会就此很快停下来?答案是:不会。因为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格局远未定型,或者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在能源转型与技术变革背景下,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不断加速,自主品牌对合资品牌的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原来的汽车市场竞争格局打破,但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尚需要时间,而价格战无疑就成为当下影响产业走势与格局重构的重要变量。

  要看到,汽车是一个极度追求规模和效率的行业。每个大市场都在消费蓬勃时催生大量品牌,又在环境变化后开始残酷的价格战,淘汰效率不足的经营者。其实,任何今天为人所知的燃油车全球品牌,都是穿越周期变换的幸存者。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品牌数量高达上百个,产业集中度并不高。未来至少还会有相当数量品牌在残酷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要想活下来,企业就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包括价格竞争优势,去争取行业地位和最大市场份额。

  价格战何时会停止,最终取决于参与者的意愿。等到市场竞争格局确定,参与者认定价格战带来的收益已到极限,换不回更多份额,它们就会退出价格战。就像当前部分有着丰厚全球利润的外资高端品牌,不再以价换量,而是追求品牌、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合理平衡。但对于大部分品牌来说,要兼顾三者,可能还很难,也需要一些时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汽车价格战还要打多久

2024年07月26日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这些天,关于“宝马退出价格战”的消息持续发酵。虽然宝马中国没有对此直接回应,但公开表示“下半年的重点是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有报道称,奔驰、奥迪以及蔚来、理想等品牌也都不约而同地跟上宝马的节奏,选择不同程度的回调价格。不少业内人士感叹,终于看到了“止战”信号。

  自去年年初特斯拉率先降价以来,东风雪铁龙大力跟进,比亚迪高调下场,此轮价格战已持续一年半。从电动汽车到燃油车,从自主品牌到豪华品牌,上百家企业和品牌陆续卷入其中。

  按照需求价格理论,产品降价,需求上升。不过,从各方面数据来看,此轮价格战并没能有效促进国内汽车市场销量的整体提升。除个别企业实现了以价换量、市场份额扩大外,绝大多数企业则是量价齐跌。尤其以燃油车为主要产品的合资企业,销量至今萎靡不振。如果降价不能保量,甚至亏损,退出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

  与造车新势力在成长初期宁愿亏损,也要市场成长机会不同,合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成本结构并不支持其长期降价。外资品牌需要盈利,不可能长期亏损经营,否则进入中国市场就失去意义。价格本来就是产品和企业品牌力的直观体现,特别是对于高端品牌来说,其特点是正向价格弹性,而不是逆向价格弹性。退出价格战,也有利于维护企业自身高端品牌形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退出价格战还可以缓解上下游供应链压力。长期以来,国内汽车产业遵循的是以产定销,用价格和促销来调节下游的需求弹性。这种做法对整车厂来说,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当供需出现矛盾时,4S店便成为调节产能的“蓄水池”。

  问题在于,作为整个车市链条面对消费者终端的最后出口,当前经销商自整车厂追求高销量、频繁发动价格战以来,不仅库存高企,而且出现了大面积亏损。此前保时捷中国为遏制销量和业绩下滑颓势,选择向经销商压库存,将压力抛给了后者。再加上后续的“冷处理”,无形中激发了整个经销商体系的强烈反弹,最终爆发“逼宫门”。而曾经的汽车经销商巨头广汇汽车,触发“面值退市”的遭遇,也与价格战的重压不无干系。

  有人也许会问,汽车价格战会不会就此很快停下来?答案是:不会。因为当前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格局远未定型,或者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在能源转型与技术变革背景下,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不断加速,自主品牌对合资品牌的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原来的汽车市场竞争格局打破,但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尚需要时间,而价格战无疑就成为当下影响产业走势与格局重构的重要变量。

  要看到,汽车是一个极度追求规模和效率的行业。每个大市场都在消费蓬勃时催生大量品牌,又在环境变化后开始残酷的价格战,淘汰效率不足的经营者。其实,任何今天为人所知的燃油车全球品牌,都是穿越周期变换的幸存者。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品牌数量高达上百个,产业集中度并不高。未来至少还会有相当数量品牌在残酷市场竞争中被淘汰。要想活下来,企业就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包括价格竞争优势,去争取行业地位和最大市场份额。

  价格战何时会停止,最终取决于参与者的意愿。等到市场竞争格局确定,参与者认定价格战带来的收益已到极限,换不回更多份额,它们就会退出价格战。就像当前部分有着丰厚全球利润的外资高端品牌,不再以价换量,而是追求品牌、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合理平衡。但对于大部分品牌来说,要兼顾三者,可能还很难,也需要一些时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