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农业市场里的“假订单”

2024-07-25 08:09 来源:南方日报

    看似“天降大单”,实则全是圈套。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发布5个依法打击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的典型案例,并加强对各地依法查办相关案件的指导,引发社会对“订单农业”这一新业态的关注。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可根据其本身或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真正的“订单农业”能够避免盲目生产,保障农民收益;也能稳定货源,提高产品质量,更好抵御市场风险,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策略。然而有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的幌子,行“合同诈骗”之实,嘴上说着要“收购”,心里却想着“空手套白狼”。

    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率相对稳定,所谓“天价订单”“一本万利”不能轻信,对于吹嘘产品销路广、利润高,甚至声称“现场考察”“费用全免”的推销,则更应打起十二分的警惕。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部分农户盼技术、盼市场的心理,针对知识盲区设置骗局,暗中规定农户需履行的苛刻义务,却对自己的责任含糊其辞;或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遇到问题就跑路,换个马甲继续行骗。防范此类骗局,首先需要加强宣传科普,帮助广大农户提高警惕、增强维权意识,必要时也可求助相关部门验证真伪。

    “假订单”坑农更伤农,伤及的是农户对国家政策和技术帮扶的信任度。近年来,“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推进,其中就包括“订单农业”等一系列合作形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主动给技术、给订单,借助农村金融的方式对冲风险,切切实实为农户带来了利好;许多高校、科研院所也积极开展定点驻村帮扶,推广农业科技,传授种植养殖新方法,获得广泛好评。然而这也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打出“国家政策”“技术帮扶”的幌子诱骗农户。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净化农业市场,正是要激浊扬清,提高好政策、好技术的普及程度,促进真正的“订单农业”健康发展。

    农户权益的损失亦是资源的浪费,更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相关案例中,不法分子常在种子、幼苗或是养殖方式上做手脚,其目的就是要农民“养不大”“种不出”,借此逃避后续收购的责任。先不说销售假种子、劣质禽苗或是问题化肥、兽药,本就构成违法犯罪,应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单单考虑农户为“假订单”耗费的时间精力、耽误的农时,甚至为此抛弃原有的生产模式铤而走险,其危害更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结合正在开展的“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对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违法行为形成常态化打击态势,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假订单,真诈骗,险恶用心不可有。期待典型案例能够帮助广大农户甄别真伪,并有效震慑不法分子,更希望相关部门协同行动、加强监管,揪出这些隐藏在农业市场里的“假订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揪出农业市场里的“假订单”

2024年07月25日 08:09   来源:南方日报   默达

    看似“天降大单”,实则全是圈套。近日,农业农村部等三部门发布5个依法打击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的典型案例,并加强对各地依法查办相关案件的指导,引发社会对“订单农业”这一新业态的关注。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可根据其本身或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购买者之间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真正的“订单农业”能够避免盲目生产,保障农民收益;也能稳定货源,提高产品质量,更好抵御市场风险,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策略。然而有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的幌子,行“合同诈骗”之实,嘴上说着要“收购”,心里却想着“空手套白狼”。

    农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收益率相对稳定,所谓“天价订单”“一本万利”不能轻信,对于吹嘘产品销路广、利润高,甚至声称“现场考察”“费用全免”的推销,则更应打起十二分的警惕。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部分农户盼技术、盼市场的心理,针对知识盲区设置骗局,暗中规定农户需履行的苛刻义务,却对自己的责任含糊其辞;或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遇到问题就跑路,换个马甲继续行骗。防范此类骗局,首先需要加强宣传科普,帮助广大农户提高警惕、增强维权意识,必要时也可求助相关部门验证真伪。

    “假订单”坑农更伤农,伤及的是农户对国家政策和技术帮扶的信任度。近年来,“万企兴万村”行动深入推进,其中就包括“订单农业”等一系列合作形式。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主动给技术、给订单,借助农村金融的方式对冲风险,切切实实为农户带来了利好;许多高校、科研院所也积极开展定点驻村帮扶,推广农业科技,传授种植养殖新方法,获得广泛好评。然而这也被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打出“国家政策”“技术帮扶”的幌子诱骗农户。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净化农业市场,正是要激浊扬清,提高好政策、好技术的普及程度,促进真正的“订单农业”健康发展。

    农户权益的损失亦是资源的浪费,更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相关案例中,不法分子常在种子、幼苗或是养殖方式上做手脚,其目的就是要农民“养不大”“种不出”,借此逃避后续收购的责任。先不说销售假种子、劣质禽苗或是问题化肥、兽药,本就构成违法犯罪,应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单单考虑农户为“假订单”耗费的时间精力、耽误的农时,甚至为此抛弃原有的生产模式铤而走险,其危害更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结合正在开展的“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对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违法行为形成常态化打击态势,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假订单,真诈骗,险恶用心不可有。期待典型案例能够帮助广大农户甄别真伪,并有效震慑不法分子,更希望相关部门协同行动、加强监管,揪出这些隐藏在农业市场里的“假订单”。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