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动人心 涓滴成江海

2024-07-25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人物】贾松良、叶德培夫妇

  【故事】“我和我夫人都已八十五六岁,在世时日已不多。家中尚有部分积蓄,想在我们去世前后,支持驿亭镇的公益事业,捐赠经费不少于400万元……”这是清华大学退休教授贾松良和夫人叶德培写给家乡的信。早在参加工作之初,夫妇俩就开始为家乡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建设尽心出力。60年来,他们生活简朴,坚持公益捐赠,以点滴善举汇聚人间大爱。

  【点评】

  两位老人的故事,是一个知恩图报、善意流动的故事。贾松良幼时家境贫寒,依靠亲戚、乡亲们的帮助和国家、社会的救济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并留校投身祖国的科研事业,参与过多项大国重器的相关科研工作。亲身感受过的善意是一颗种子,会伴随着个人的成长生根发芽,洒下另一片绿荫。贾松良与夫人叶德培相识后,两人相互支持,始终不忘故土、感恩社会,携手书写了一段段充满真情暖意的动人诗篇。

  令人动容的,是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毕业后刚工作时,两人经济上并不宽裕,却先后捐资200元,支援上虞建立集体林场;上世纪90年代,捐赠上虞横塘乡小学近万元,用于安装日光灯、修教室、打井和建设供水系统等;2003年,捐赠1万元用于修建乡村公路;2018年至2019年,捐资修建驿亭镇中心小学体育馆,设立驿亭镇中小学奖助学金等共计100余万元……无论捐助多少,善意始终如一。在驿亭镇,因为两人的善举,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老年人的养老条件均有改善。善行善举,凝聚成造福桑梓的强大力量。

  令人动容的,亦是克勤克俭、无私奉献的美德。“怎么简单就怎么过”,是夫妇俩共同的心态。老房子一住就是40余年,家中不少物件都已“上了岁数”,衣服没破就一直穿……两人所捐善款,正是这样从日常花销里一点一点节省出来的。淡泊物质追求,不求生活享受,却以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解决困难为乐,夫妇俩的行为,生动诠释了先人后己、扶危济困的崇高境界。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据统计,2023年度慈善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从多方筹款支援抗震救灾、投身慈善事业15年的退休教师沈翠英,到连续10年为浙江海盐县慈善总会每年匿名捐款100万元的爱心人士,再到四川成都市以“牛肉面不要牛肉”为爱心暗号、让困难人群免费用餐的小吃店,为善者能力有大有小,善意并无差别,爱心涓滴成海。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慈善义举,激励着更多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他人点灯撑伞,在助人的同时收获内心的丰盈。正能量因而得到传递,社会因而更加和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在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引导更多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支持慈善、自觉投身慈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定会更加浓厚,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温暖美好。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爱心动人心 涓滴成江海

2024年07月25日 07:19   来源:人民日报   李铁林

  【人物】贾松良、叶德培夫妇

  【故事】“我和我夫人都已八十五六岁,在世时日已不多。家中尚有部分积蓄,想在我们去世前后,支持驿亭镇的公益事业,捐赠经费不少于400万元……”这是清华大学退休教授贾松良和夫人叶德培写给家乡的信。早在参加工作之初,夫妇俩就开始为家乡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建设尽心出力。60年来,他们生活简朴,坚持公益捐赠,以点滴善举汇聚人间大爱。

  【点评】

  两位老人的故事,是一个知恩图报、善意流动的故事。贾松良幼时家境贫寒,依靠亲戚、乡亲们的帮助和国家、社会的救济金、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并留校投身祖国的科研事业,参与过多项大国重器的相关科研工作。亲身感受过的善意是一颗种子,会伴随着个人的成长生根发芽,洒下另一片绿荫。贾松良与夫人叶德培相识后,两人相互支持,始终不忘故土、感恩社会,携手书写了一段段充满真情暖意的动人诗篇。

  令人动容的,是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毕业后刚工作时,两人经济上并不宽裕,却先后捐资200元,支援上虞建立集体林场;上世纪90年代,捐赠上虞横塘乡小学近万元,用于安装日光灯、修教室、打井和建设供水系统等;2003年,捐赠1万元用于修建乡村公路;2018年至2019年,捐资修建驿亭镇中心小学体育馆,设立驿亭镇中小学奖助学金等共计100余万元……无论捐助多少,善意始终如一。在驿亭镇,因为两人的善举,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老年人的养老条件均有改善。善行善举,凝聚成造福桑梓的强大力量。

  令人动容的,亦是克勤克俭、无私奉献的美德。“怎么简单就怎么过”,是夫妇俩共同的心态。老房子一住就是40余年,家中不少物件都已“上了岁数”,衣服没破就一直穿……两人所捐善款,正是这样从日常花销里一点一点节省出来的。淡泊物质追求,不求生活享受,却以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解决困难为乐,夫妇俩的行为,生动诠释了先人后己、扶危济困的崇高境界。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据统计,2023年度慈善捐赠总额突破2000亿元。从多方筹款支援抗震救灾、投身慈善事业15年的退休教师沈翠英,到连续10年为浙江海盐县慈善总会每年匿名捐款100万元的爱心人士,再到四川成都市以“牛肉面不要牛肉”为爱心暗号、让困难人群免费用餐的小吃店,为善者能力有大有小,善意并无差别,爱心涓滴成海。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慈善义举,激励着更多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他人点灯撑伞,在助人的同时收获内心的丰盈。正能量因而得到传递,社会因而更加和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补充,在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引导更多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支持慈善、自觉投身慈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定会更加浓厚,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温暖美好。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