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的“叫兽”们,何以有恃无恐?

2024-07-23 06:58 来源:红网

  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王迪实名举报自己的导师王贵元,称其曾性骚扰且强制猥亵自己,并多次对自己进行打击报复,以不能毕业相要挟。7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官方微博上回应称,已关注到该举报消息,将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连夜开展调查核实。(7月22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

  此事件调查虽还未得结果,但近年来类似事件已为数不少。导师性侵女学生、胁迫学生与之发生关系、用手中权力“性要挟”女生的新闻司空见惯。如前澳门大学教授茅海建涉嫌在校内宿舍聚餐时性骚扰女学生,判处7个月徒刑缓刑两年。在教育部先后公布的十三批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83起典型案例中,类似于上述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的案件屡见不鲜。那些性骚扰的“叫兽”们,何以有恃无恐?

  分析类似事件的前因后果,便能发现一个共性:即受害方与加害方属于不对等状态。一为身份的不对等,虽说“师生平等”的观念已贯穿于各项教师行为准则中,教师与学生应不以学识渊博为荣、学有不足为耻,但现实语境中师生关系却未必如此。高校导师不仅为师,更为长者,因此学生在面对导师时出于学识不足的谦逊、尊重长者的礼节,便越发恭敬,只是这种恭敬在别有所图、师风不正者面前,便会被畸化为“强者”对“弱者”无条件服从的“变异种子”,待到这“种子”生根发芽,便成了部分导师骚扰学生的武器。长此以往,这种风气还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畸形的“师门文化”,社会经验与自我判断力不足的学生极易被“pua”,从而遭到某些“叫兽”的毒手。

  其次为权力的不对等。硕博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权力何其多,学生能否顺利开题、答辩、毕业、能否有科研项目与补贴,均由导师说了算,且囿于身份的不对等,即使学生有怨言,举报导师区别对待,但在绝对的学术“话语权”下,可供学生反抗的机会与渠道可谓少之又少。因此,这些权力便成了师德败坏者行不轨之事的“武器”,许多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旦面临导师的骚扰与胁迫,便会乱了方寸。即便有学生临危不惧,保持冷静并留存证据,也难以通过某些规范化渠道发声,导师的权力越大,无疑说明其于学校的重要性越高,学科排名、课题申报、论文考核,让校方天然地站在了导师一方。因此敢于反抗者便只能采用网络举报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这意味着其能鼓起勇气,排除舆论中世俗的异样眼光,甚至冒着被报复的风险为自己正名,让这种徒有其表的“叫兽”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并非所有受害者都有“鱼死网破”的勇气,多数学生出于投诉的沉没成本与担心被报复的心理,只能选择默不作声。

  再则为资源的不对等。硕博研究生导师常被学生称为“科研老板”,在于学生要无条件为导师打工,尤其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每日考勤打卡、在实验室打工,这于上班族并无区别,前者甚至无报酬可拿。而“老板”这一层身份则意味着这些导师享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行业或学术圈多年累积下的人脉。这便意味着,学生在校时会被部分师德败坏者以权力相要挟,即便其能熬到毕业,这些导师也能够以自己“认识某某公司老板”为由,若学生不能服从,工作便也难以保证。这便成了这些导师有恃无恐的第三件“武器”。多数受害者为前途而着想,只能“吃哑巴亏”。即便学生能够有勇气不顾前途,一心维权,但真的有可能斗得过积累了几十年社会资本的“老叫兽”们吗?

  上述三重不对等,也仅仅是从导师与学生这一对范畴内分析而言,范畴外还有诸多因素,助推着“叫兽”们的有恃无恐,某些监管制度形同虚设,某些考核流程流于表面,某些社会成见偏斜一方,都成了让受伤害的学生们难以勇敢说“不”的阻碍。中西文化的交融所形成的导师制度,使得导师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这种传统师父身份与分配工作与任务的老板身份中来回摇摆,而学生也在当“徒弟”与当“打工人”的身份间来回切换。但不论是哪种关系,从身份、权力、资源三重角度看,都是不对等的。遇到师风不正的导师,大多数学生只能忍气吞声,试问如此,学生的权益何以被保障?

  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早已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卑好学之心态贯于言行之中,奈何千年后的今日,部分“为人师”者在面对“三人”时不想着如何提升自身学问,倒是在思考如何行伤天害理之事,这种早已不是个案的现象若不管管,败坏学校名誉不言自明,更会让让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学生寒心,令承袭千年的师风文化败坏。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性骚扰的“叫兽”们,何以有恃无恐?

2024年07月23日 06:58   来源:红网   程博

  7月21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王迪实名举报自己的导师王贵元,称其曾性骚扰且强制猥亵自己,并多次对自己进行打击报复,以不能毕业相要挟。7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官方微博上回应称,已关注到该举报消息,将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组,连夜开展调查核实。(7月22日 北京日报客户端)

  此事件调查虽还未得结果,但近年来类似事件已为数不少。导师性侵女学生、胁迫学生与之发生关系、用手中权力“性要挟”女生的新闻司空见惯。如前澳门大学教授茅海建涉嫌在校内宿舍聚餐时性骚扰女学生,判处7个月徒刑缓刑两年。在教育部先后公布的十三批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83起典型案例中,类似于上述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的案件屡见不鲜。那些性骚扰的“叫兽”们,何以有恃无恐?

  分析类似事件的前因后果,便能发现一个共性:即受害方与加害方属于不对等状态。一为身份的不对等,虽说“师生平等”的观念已贯穿于各项教师行为准则中,教师与学生应不以学识渊博为荣、学有不足为耻,但现实语境中师生关系却未必如此。高校导师不仅为师,更为长者,因此学生在面对导师时出于学识不足的谦逊、尊重长者的礼节,便越发恭敬,只是这种恭敬在别有所图、师风不正者面前,便会被畸化为“强者”对“弱者”无条件服从的“变异种子”,待到这“种子”生根发芽,便成了部分导师骚扰学生的武器。长此以往,这种风气还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畸形的“师门文化”,社会经验与自我判断力不足的学生极易被“pua”,从而遭到某些“叫兽”的毒手。

  其次为权力的不对等。硕博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权力何其多,学生能否顺利开题、答辩、毕业、能否有科研项目与补贴,均由导师说了算,且囿于身份的不对等,即使学生有怨言,举报导师区别对待,但在绝对的学术“话语权”下,可供学生反抗的机会与渠道可谓少之又少。因此,这些权力便成了师德败坏者行不轨之事的“武器”,许多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旦面临导师的骚扰与胁迫,便会乱了方寸。即便有学生临危不惧,保持冷静并留存证据,也难以通过某些规范化渠道发声,导师的权力越大,无疑说明其于学校的重要性越高,学科排名、课题申报、论文考核,让校方天然地站在了导师一方。因此敢于反抗者便只能采用网络举报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这意味着其能鼓起勇气,排除舆论中世俗的异样眼光,甚至冒着被报复的风险为自己正名,让这种徒有其表的“叫兽”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并非所有受害者都有“鱼死网破”的勇气,多数学生出于投诉的沉没成本与担心被报复的心理,只能选择默不作声。

  再则为资源的不对等。硕博研究生导师常被学生称为“科研老板”,在于学生要无条件为导师打工,尤其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每日考勤打卡、在实验室打工,这于上班族并无区别,前者甚至无报酬可拿。而“老板”这一层身份则意味着这些导师享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行业或学术圈多年累积下的人脉。这便意味着,学生在校时会被部分师德败坏者以权力相要挟,即便其能熬到毕业,这些导师也能够以自己“认识某某公司老板”为由,若学生不能服从,工作便也难以保证。这便成了这些导师有恃无恐的第三件“武器”。多数受害者为前途而着想,只能“吃哑巴亏”。即便学生能够有勇气不顾前途,一心维权,但真的有可能斗得过积累了几十年社会资本的“老叫兽”们吗?

  上述三重不对等,也仅仅是从导师与学生这一对范畴内分析而言,范畴外还有诸多因素,助推着“叫兽”们的有恃无恐,某些监管制度形同虚设,某些考核流程流于表面,某些社会成见偏斜一方,都成了让受伤害的学生们难以勇敢说“不”的阻碍。中西文化的交融所形成的导师制度,使得导师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这种传统师父身份与分配工作与任务的老板身份中来回摇摆,而学生也在当“徒弟”与当“打工人”的身份间来回切换。但不论是哪种关系,从身份、权力、资源三重角度看,都是不对等的。遇到师风不正的导师,大多数学生只能忍气吞声,试问如此,学生的权益何以被保障?

  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早已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卑好学之心态贯于言行之中,奈何千年后的今日,部分“为人师”者在面对“三人”时不想着如何提升自身学问,倒是在思考如何行伤天害理之事,这种早已不是个案的现象若不管管,败坏学校名誉不言自明,更会让让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学生寒心,令承袭千年的师风文化败坏。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