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除“强制购物”这颗旅游市场的毒瘤

2024-07-22 06:52 来源:红网

  旅游本是美好愉悦的体验。然而,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强制购物现象却如同一颗毒瘤,严重侵蚀了旅游市场的健康肌体,让游客的美好体验蒙上了阴影。据红网报道,近日天津一位女导游在大巴车上的嚣张言论,再次将强制购物这一旅游业顽疾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以侮辱和威胁的方式强迫游客购物,声称“花钱你是上帝,不花就是狗屁,不买东西走不了!” 这种嚣张跋扈的态度,将旅游中强制购物的乱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被强制购物确实非常破坏旅游体验,让游客倍感不爽。一些导游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利用游客对当地不熟悉、对行程有依赖的心理,将游客带至与旅游无关的购物场所,强迫消费,浪费时间不说,还经常被宰,买回一堆不适用、品质低劣、价格虚高的东西,花了不少冤枉钱。有时候游客不愿意购物,还被导游威胁、辱骂,让原本美好的旅游体验,变成了受"窝囊气"的不快之旅。

  旅游必须得购物,几乎成了一些旅游团的“潜规则”,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也扭曲了旅游的本质。强制购物是寄生在不完善的旅游市场上的毒瘤。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重拳打击,但这毒瘤割了又长,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其背后隐藏着一条扭曲的难以割断的利益链条。导游、旅游公司、商家之间形成了默契的配合,通过游客的购物行为来获取高额回扣。在这种模式下,游客成了被宰割的羔羊,他们的消费不是出于自愿和喜好,而是成为被迫完成的任务。这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也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健康秩序。

  要割除强制消费这颗毒瘤,需要有关部门、旅游企业、导游以及游客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处理机制,提高处理效率,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有关部门也可以向网约车、外卖平台学习,引入顾客评价机制。游客可以通过小程序对旅行社和导游进行评价,甚至可以对服务质量好的导游进行“打赏”。

  旅游行业应优化薪酬制度,提高导游的合法收入,降低其对购物回扣的依赖。要杜绝不合理低价揽客行为。可以适当提高游客团费,进而通过提高基本工资、带团津贴等方式,确保导游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水平。

  导游要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严格自律,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游客的权益和选择。摒弃强制购物的短视行为,转而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旅游体验。通过提供专业的讲解、贴心的服务等方式,赢得游客的信任和好评。

  游客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强制购物行为说“不”。在旅游过程中,若遇到导游强制购物的情况,应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通过向旅游公司投诉、向当地旅游部门举报等方式,共同打击这种违规行为。同时,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也应更加谨慎,选择信誉良好的旅游公司和导游,以降低遭遇强制购物的风险。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割除“强制购物”这颗旅游市场的毒瘤

2024年07月22日 06:52   来源:红网   梁勇

  旅游本是美好愉悦的体验。然而,近年来频繁曝光的强制购物现象却如同一颗毒瘤,严重侵蚀了旅游市场的健康肌体,让游客的美好体验蒙上了阴影。据红网报道,近日天津一位女导游在大巴车上的嚣张言论,再次将强制购物这一旅游业顽疾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她以侮辱和威胁的方式强迫游客购物,声称“花钱你是上帝,不花就是狗屁,不买东西走不了!” 这种嚣张跋扈的态度,将旅游中强制购物的乱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被强制购物确实非常破坏旅游体验,让游客倍感不爽。一些导游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违背职业道德,利用游客对当地不熟悉、对行程有依赖的心理,将游客带至与旅游无关的购物场所,强迫消费,浪费时间不说,还经常被宰,买回一堆不适用、品质低劣、价格虚高的东西,花了不少冤枉钱。有时候游客不愿意购物,还被导游威胁、辱骂,让原本美好的旅游体验,变成了受"窝囊气"的不快之旅。

  旅游必须得购物,几乎成了一些旅游团的“潜规则”,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权益,也扭曲了旅游的本质。强制购物是寄生在不完善的旅游市场上的毒瘤。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重拳打击,但这毒瘤割了又长,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其背后隐藏着一条扭曲的难以割断的利益链条。导游、旅游公司、商家之间形成了默契的配合,通过游客的购物行为来获取高额回扣。在这种模式下,游客成了被宰割的羔羊,他们的消费不是出于自愿和喜好,而是成为被迫完成的任务。这种利益至上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也严重破坏了旅游市场的健康秩序。

  要割除强制消费这颗毒瘤,需要有关部门、旅游企业、导游以及游客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处理机制,提高处理效率,确保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有关部门也可以向网约车、外卖平台学习,引入顾客评价机制。游客可以通过小程序对旅行社和导游进行评价,甚至可以对服务质量好的导游进行“打赏”。

  旅游行业应优化薪酬制度,提高导游的合法收入,降低其对购物回扣的依赖。要杜绝不合理低价揽客行为。可以适当提高游客团费,进而通过提高基本工资、带团津贴等方式,确保导游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导游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和服务水平。

  导游要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严格自律,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游客的权益和选择。摒弃强制购物的短视行为,转而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旅游体验。通过提供专业的讲解、贴心的服务等方式,赢得游客的信任和好评。

  游客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对强制购物行为说“不”。在旅游过程中,若遇到导游强制购物的情况,应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通过向旅游公司投诉、向当地旅游部门举报等方式,共同打击这种违规行为。同时,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也应更加谨慎,选择信誉良好的旅游公司和导游,以降低遭遇强制购物的风险。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