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4-07-18 07:45 来源:光明日报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我们要牢牢抓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持续加快,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强筋壮骨、不断培育新的竞争力。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向外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大国竞争博弈日趋激烈深刻改变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向内看,我国工业已进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要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持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倡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新质生产力更好赋能新型工业化。

  聚力科技创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具象和现实体现,进一步明确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不断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关键“卡脖子”技术,有力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

  瞄准绿色低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厚植绿色根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抓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机遇,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以绿色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进数字转型,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重在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以数据开发利用为引擎促使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齐备的配套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紧紧扣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不断向“新”而行、逐“绿”而进、朝“智”而前,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将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谱写强国建设新篇章。

  (作者:李浩,系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特别研究员)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4年07月18日 07:45   来源:光明日报   李浩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我们要牢牢抓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持续加快,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强筋壮骨、不断培育新的竞争力。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向外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和分工格局,大国竞争博弈日趋激烈深刻改变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向内看,我国工业已进入爬坡过坎、由大变强、加快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要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持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倡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让新质生产力更好赋能新型工业化。

  聚力科技创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具象和现实体现,进一步明确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不断提高创新研发能力,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关键“卡脖子”技术,有力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

  瞄准绿色低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厚植绿色根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抓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发展机遇,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以绿色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进数字转型,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筑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以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重在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以数据开发利用为引擎促使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集群,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齐备的配套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紧紧扣住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词,不断向“新”而行、逐“绿”而进、朝“智”而前,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将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谱写强国建设新篇章。

  (作者:李浩,系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特别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