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思政课教学创新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凸显课程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属性,积极建构教学交互主体,以促进思政课的价值内化与实践转化。
以关系交互实现教学理念的超越
教育效度取决于信任度,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接受首先建立在对教师的信任之上。思政课程不同于一般课程,思政课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价值引领。没有师生在课堂内外的关系交互,没有教师深度参与到青年学生生命意义的价值内化与建构过程中去,思政课就无法真正入脑、入心、入灵魂。
因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政课中十分重要。既要基于精准的学情研判,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计,实现精准教育;又要保持开放心态,允许合理试错,搭建学习、交流的开放式互动平台与学习共同体,营建平等的学习生活场景,融合内容、过程与方法等要素,真正满足青年学生的成长期待,实现师生心理相容、共同发展。
以情感交互实现“情、意、知、行”的贯通
思政课程作为价值课程,应着眼于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其价值就在于关照人的价值和意义,赋予个体的生活世界以主体的尊严与价值,以维持并增进人类的幸福。这些都意味着思政课程要实现情、意、知、行的统合与贯通。
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改变理念,从关注知识运用转入到关注青年学生内部的生命状态,基于情感认同,以彼此生命、价值、情感的交互贯通情、意、知、行,持续探索激发和生成学生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实践的方法和材料,引导学生将分离的情感、意志、认知融合成一个整体并通过社会实践磨砺转化为价值行为。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保持思政课程生动的开放与泛生活化的状态,为学生提供富有生活气息、有生命活力和张力的人际互动,着眼于健康生命与健全人格的养成,以灵动的整全性生命、丰盈的精神世界以及健康高尚人格的养成,完成个体教育过程的意义建构。
以实践交互完成“知识—价值”的建构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意味着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追求,这要求在德性教育中生成人的本质,完善主体德性,培育社会个体对“自律与他律”的认知、体悟与省察,不断强化个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增强思政课内容的立体感,注重从实践维度提炼时代价值,把握鲜活精神,从历史和时代的生动素材中提炼精神内涵,以无字之书充实有字之书,实现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灵活性与可选择性。创设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的学习情境,建构立体的、开放的、多维的课堂,将思政课程置于广阔历史与社会公共空间之中,促使青年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将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实践行为。应用现代技术助力教育和学习革命,借助更为多元、便捷的网络技术和新媒介传播方式与路径,实现思政课堂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网络空间的再现与延展,突破传统时空局限,使思政课学习的物理“在场”延展至虚拟“在场”,从而拓展思政课程价值实践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学院、广东药科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XGG1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