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蹦迪巴士”踩“刹车”,关乎安全而非扼杀创新

2024-07-16 09:51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安徽合肥多名网友发布乘坐当地新推出的“蹦迪巴士”的体验视频,“移动的派对,招手即停,这也太City了!”视频画面显示,该巴士上贴有“招手即停,上车即蹦”等字样,并清晰可见车内有青年男女正随着音乐蹦跳摇晃。此事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赞者视之为城市活力,弹者批评这不合时宜。从线上评论观察,有人看到了酷炫新奇,有人则担心影响交通安全。

  在社会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组合起来也能见到奇效。如椰浆加咖啡,就成了风靡全球的生椰拿铁。在这个“万物皆联”“万物皆融”的时代,风马牛也可相及。

  但融合不是简单的“1+1”。创新无禁区,法律有底线,这理当成为“破圈”融合的基本遵循。跨圈融合本身值得鼓励,成功的跨圈融合能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为社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在信息快速传播、交流日益便捷的当下,不同领域、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并不鲜见。“蹦迪巴士”将娱乐场所中的蹦迪引入作为公共交通的巴士中,不失为跨圈融合上的积极尝试。这也是支持者的重要理据。

  在合肥“蹦迪巴士”之前,河北武安、黑龙江哈尔滨也曾有过类似尝试。如哈尔滨“蹦迪公交”, 途经多个网红打卡地,颇受游客追捧。它更像是一辆特定时段、特定线路上的旅游巴士,为保障安全和规范,这辆网红公交的时速被限定在20至30公里。

  合肥的“蹦迪巴士”却没有哈尔滨的同类好运。7月14日,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情况说明表示,“蹦迪巴士”为某酒吧包租公交巴士举办开业活动,有关人员和设备均为该酒吧安排,目前已叫停酒吧租用公交车进行相关活动。

  同样是动感的音乐、酷炫的灯光、热辣的舞姿、兴奋的观众……为何哈尔滨的“蹦迪巴士”成了网红,合肥的“蹦迪巴士”才开始蹦跶就被叫停?解答同为破圈却不同命运,还需详细考察各自的运行模式,以及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具体保障措施。如合肥“蹦迪巴士”车身贴有“招手即停,上车即蹦”等字样。这一宣传极易给公众造成诱导或误解,并大幅增加安全风险。

  不管在哪个城市,追求跨圈融合创新,都必须遵循法治,不逾越法律框架。以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融合,第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安全这一底线。公交巴士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乘客安全出行。在车内蹦迪,极可能导致重心失衡,尤其是在巴士行驶过程中,一次急刹车或急转弯等情况都可能引发乘客摔倒、碰撞等意外事故,甚至还可能导致周边车辆的行驶安全。

  对公交公司而言,公交车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出行福利,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市民游客。正因为其公益性和公共性,公交公司不能一“发”(包)了之,还应严格审核承包方(运营商)包车用途,提前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明确告知运营方在公共秩序维护和交通安全保障上的责任与义务。

  合肥“蹦迪巴士”被叫停,也不能解读为歧视蹦迪,更不能一概将蹦迪划为不文明活动之列。一些网友基于个人喜好对蹦迪发起的批评或攻击,并不是叫停“蹦迪巴士”的理由。在公共交通这样的特定场景中,蹦迪确实需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和规范。就如在学校、寺庙、行政机关等特定场合,蹦迪这一娱乐活动也会显得不合时宜。成功的跨圈融合固然有之,不成功的跨圈融合例证更多,绝大多数的融合失败都指向了“不兼容”。

  公共交通具有明确的服务宗旨和运营规范。蹦迪具有强烈娱乐性质且易引发乘客司机过度兴奋、行为失控,这类活动进入公共交通空间,便对原有安全秩序构成了潜在威胁。这种威胁并非仅仅源于个体的行为失范,更在于整个环境氛围的改变可能导致公共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失衡。公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创新效果的同时,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理当置于首位,而不能仅仅为了吸引眼球,忽视安全和秩序。也只有在安全的基石上,跨圈融合才能真正为市场和社会带来积极、有益且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法律界人士)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给“蹦迪巴士”踩“刹车”,关乎安全而非扼杀创新

2024年07月16日 09:51   来源:羊城晚报   王顾左右

  近日,安徽合肥多名网友发布乘坐当地新推出的“蹦迪巴士”的体验视频,“移动的派对,招手即停,这也太City了!”视频画面显示,该巴士上贴有“招手即停,上车即蹦”等字样,并清晰可见车内有青年男女正随着音乐蹦跳摇晃。此事引发众多网友关注,赞者视之为城市活力,弹者批评这不合时宜。从线上评论观察,有人看到了酷炫新奇,有人则担心影响交通安全。

  在社会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组合起来也能见到奇效。如椰浆加咖啡,就成了风靡全球的生椰拿铁。在这个“万物皆联”“万物皆融”的时代,风马牛也可相及。

  但融合不是简单的“1+1”。创新无禁区,法律有底线,这理当成为“破圈”融合的基本遵循。跨圈融合本身值得鼓励,成功的跨圈融合能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为社会带来更多可能性。在信息快速传播、交流日益便捷的当下,不同领域、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并不鲜见。“蹦迪巴士”将娱乐场所中的蹦迪引入作为公共交通的巴士中,不失为跨圈融合上的积极尝试。这也是支持者的重要理据。

  在合肥“蹦迪巴士”之前,河北武安、黑龙江哈尔滨也曾有过类似尝试。如哈尔滨“蹦迪公交”, 途经多个网红打卡地,颇受游客追捧。它更像是一辆特定时段、特定线路上的旅游巴士,为保障安全和规范,这辆网红公交的时速被限定在20至30公里。

  合肥的“蹦迪巴士”却没有哈尔滨的同类好运。7月14日,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情况说明表示,“蹦迪巴士”为某酒吧包租公交巴士举办开业活动,有关人员和设备均为该酒吧安排,目前已叫停酒吧租用公交车进行相关活动。

  同样是动感的音乐、酷炫的灯光、热辣的舞姿、兴奋的观众……为何哈尔滨的“蹦迪巴士”成了网红,合肥的“蹦迪巴士”才开始蹦跶就被叫停?解答同为破圈却不同命运,还需详细考察各自的运行模式,以及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具体保障措施。如合肥“蹦迪巴士”车身贴有“招手即停,上车即蹦”等字样。这一宣传极易给公众造成诱导或误解,并大幅增加安全风险。

  不管在哪个城市,追求跨圈融合创新,都必须遵循法治,不逾越法律框架。以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融合,第一要考虑的就是交通安全这一底线。公交巴士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乘客安全出行。在车内蹦迪,极可能导致重心失衡,尤其是在巴士行驶过程中,一次急刹车或急转弯等情况都可能引发乘客摔倒、碰撞等意外事故,甚至还可能导致周边车辆的行驶安全。

  对公交公司而言,公交车涉及不特定多数人出行福利,面向的对象是所有市民游客。正因为其公益性和公共性,公交公司不能一“发”(包)了之,还应严格审核承包方(运营商)包车用途,提前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明确告知运营方在公共秩序维护和交通安全保障上的责任与义务。

  合肥“蹦迪巴士”被叫停,也不能解读为歧视蹦迪,更不能一概将蹦迪划为不文明活动之列。一些网友基于个人喜好对蹦迪发起的批评或攻击,并不是叫停“蹦迪巴士”的理由。在公共交通这样的特定场景中,蹦迪确实需要受到更多的限制和规范。就如在学校、寺庙、行政机关等特定场合,蹦迪这一娱乐活动也会显得不合时宜。成功的跨圈融合固然有之,不成功的跨圈融合例证更多,绝大多数的融合失败都指向了“不兼容”。

  公共交通具有明确的服务宗旨和运营规范。蹦迪具有强烈娱乐性质且易引发乘客司机过度兴奋、行为失控,这类活动进入公共交通空间,便对原有安全秩序构成了潜在威胁。这种威胁并非仅仅源于个体的行为失范,更在于整个环境氛围的改变可能导致公共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的失衡。公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创新效果的同时,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理当置于首位,而不能仅仅为了吸引眼球,忽视安全和秩序。也只有在安全的基石上,跨圈融合才能真正为市场和社会带来积极、有益且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法律界人士)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