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更多“骑手友好社区”

2024-07-05 07:08 来源:北京日报

  “高峰期送单平均能节省15分钟”“休息、喝水、充电的地方都有了”……据报道,为优化外卖配送工作环境,本市已在天通苑、三里屯等20多个社区成立了“骑手友好社区”。

  外卖骑手早已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一环。由于“走街串巷”的工作性质,小哥们也确实面临不少压力。歇不了脚,送餐时间紧任务重,赶上高峰时段没空吃饭喝水是常有的事;进不去门,随着更多小区实行人车分流,没法使用电动车载餐箱,徒手拎又容易洒汤洒水;找不着路,不同小区的楼号、门牌号标识五花八门,头次来稍不留神就绕晕……种种问题拉低了配送效率,也加大了外卖骑手的工作强度。

  增加送餐便利与维护社区秩序不应是一对矛盾。眼下,针对多方利益诉求,由属地主管部门牵头,引导社区管理方与外卖平台开展协商,灵活推出不同模式的“骑手友好社区”。绘制送餐“地图”,标明小区出入口、楼号、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开辟服务驿站,提供免费充电区、共享工位、清洁用品;打通“最后一百米”,在小区内部准备平板车、小推车……社区人际关系融洽,也会反过来增加骑手们的共建意愿。对社区潜在隐患“随手拍、随手报”,助老公益活动等志愿服务也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以真心换真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爱,也会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助力。

  乐见更多“骑手友好社区”落地,但更要关注“友好期限”。以“歇脚驿站”为例,此前很多地方都有过类似探索,但部分因设施维护不到位、特定福利被占用等,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这也提醒相关方面,“骑手友好社区”既要建好,也要管好。以更大视野看,目前北京日活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和网约车司机等各类新就业群体约有26.6万人,他们流动性强、联系面广,工作过程中难免遇到堵点难点。持续聚焦工作特性、高频诉求,广泛协商、用足资源,升级改造设施设备,多元提供暖心服务,当这样的“友好社区”越来越多,基层治理也将获得更多温暖的“双向奔赴”。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乐见更多“骑手友好社区”

2024年07月05日 07:08   来源:北京日报   关末

  “高峰期送单平均能节省15分钟”“休息、喝水、充电的地方都有了”……据报道,为优化外卖配送工作环境,本市已在天通苑、三里屯等20多个社区成立了“骑手友好社区”。

  外卖骑手早已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一环。由于“走街串巷”的工作性质,小哥们也确实面临不少压力。歇不了脚,送餐时间紧任务重,赶上高峰时段没空吃饭喝水是常有的事;进不去门,随着更多小区实行人车分流,没法使用电动车载餐箱,徒手拎又容易洒汤洒水;找不着路,不同小区的楼号、门牌号标识五花八门,头次来稍不留神就绕晕……种种问题拉低了配送效率,也加大了外卖骑手的工作强度。

  增加送餐便利与维护社区秩序不应是一对矛盾。眼下,针对多方利益诉求,由属地主管部门牵头,引导社区管理方与外卖平台开展协商,灵活推出不同模式的“骑手友好社区”。绘制送餐“地图”,标明小区出入口、楼号、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开辟服务驿站,提供免费充电区、共享工位、清洁用品;打通“最后一百米”,在小区内部准备平板车、小推车……社区人际关系融洽,也会反过来增加骑手们的共建意愿。对社区潜在隐患“随手拍、随手报”,助老公益活动等志愿服务也经常出现他们的身影。以真心换真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爱,也会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助力。

  乐见更多“骑手友好社区”落地,但更要关注“友好期限”。以“歇脚驿站”为例,此前很多地方都有过类似探索,但部分因设施维护不到位、特定福利被占用等,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这也提醒相关方面,“骑手友好社区”既要建好,也要管好。以更大视野看,目前北京日活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和网约车司机等各类新就业群体约有26.6万人,他们流动性强、联系面广,工作过程中难免遇到堵点难点。持续聚焦工作特性、高频诉求,广泛协商、用足资源,升级改造设施设备,多元提供暖心服务,当这样的“友好社区”越来越多,基层治理也将获得更多温暖的“双向奔赴”。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