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深陷“古董迷梦”,防骗警钟需长鸣

2024-07-04 07:02 来源:红网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其父亲在古董直播间里花费9999元购买了所谓“圆明园马首”,在主播的说辞中,这件一万元文物在未来可以拍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高价。此类令人瞠目结舌的骗局并不鲜见,当直播热潮涌入到珠宝文玩领域时,一场场针对老年人设计的精心骗局也随之而来。“高价回收”“参与拍卖”……这类说辞使部分老年人深陷古董发财的迷梦,也给我们再次敲响了防诈骗的警钟。(7月3日 光明网)

  在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中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财富增值的渴望,给老年人编织了一个个看似真实却又充满谎言的“古董梦”。中老年群体往往对传统文化、古董文玩等具有深厚的情感寄托,使得其更容易被珠宝文玩直播间所吸引,同时,中老年人群体普遍缺乏对新兴事物的了解和辨别力,容易被直播间主播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一些中老年人还存在着“捡漏”心理,希望通过低价购买到高价值的藏品,从而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

  一些珠宝文玩的主播和直播团队为了谋取暴利,不惜采用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编造故事等手段欺骗中老年人。通过夸大藏品的价值、编造名人求购的故事、承诺高价回收等手段,不断刺激老年人的购买欲望,利用中老年人对信息的渴求和对权威的崇拜,精心打造了一个个看似真实可信的“古董世界”。同时,直播间内营造的紧张氛围和限时抢购的噱头,更是让许多不熟悉直播购物的老年人失去了理智,纷纷下单,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养老金和进行高额贷款。

  面对直播间假古董泛滥、中老年人频频受骗的现象,我们需要再次敲响防骗警钟,构建坚实的防骗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直播平台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技术手段,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日常监管,同时应设置消费者举报按钮和24小时安全监管团队,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社会各界应也要加强对中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对新型网络诈骗手段的认识和防范能力。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防骗知识,引导老年人理性消费。

  9999元的圆明园马首事件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多个层面出发构建多层次的防骗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直播间的“古董盛宴”不再成为老年人的“养老陷阱”,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可信的消费环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老年人深陷“古董迷梦”,防骗警钟需长鸣

2024年07月04日 07:02   来源:红网   王文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其父亲在古董直播间里花费9999元购买了所谓“圆明园马首”,在主播的说辞中,这件一万元文物在未来可以拍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高价。此类令人瞠目结舌的骗局并不鲜见,当直播热潮涌入到珠宝文玩领域时,一场场针对老年人设计的精心骗局也随之而来。“高价回收”“参与拍卖”……这类说辞使部分老年人深陷古董发财的迷梦,也给我们再次敲响了防诈骗的警钟。(7月3日 光明网)

  在网络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中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财富增值的渴望,给老年人编织了一个个看似真实却又充满谎言的“古董梦”。中老年群体往往对传统文化、古董文玩等具有深厚的情感寄托,使得其更容易被珠宝文玩直播间所吸引,同时,中老年人群体普遍缺乏对新兴事物的了解和辨别力,容易被直播间主播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一些中老年人还存在着“捡漏”心理,希望通过低价购买到高价值的藏品,从而实现财富的快速增长。

  一些珠宝文玩的主播和直播团队为了谋取暴利,不惜采用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编造故事等手段欺骗中老年人。通过夸大藏品的价值、编造名人求购的故事、承诺高价回收等手段,不断刺激老年人的购买欲望,利用中老年人对信息的渴求和对权威的崇拜,精心打造了一个个看似真实可信的“古董世界”。同时,直播间内营造的紧张氛围和限时抢购的噱头,更是让许多不熟悉直播购物的老年人失去了理智,纷纷下单,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养老金和进行高额贷款。

  面对直播间假古董泛滥、中老年人频频受骗的现象,我们需要再次敲响防骗警钟,构建坚实的防骗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直播平台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技术手段,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和日常监管,同时应设置消费者举报按钮和24小时安全监管团队,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社会各界应也要加强对中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他们对新型网络诈骗手段的认识和防范能力。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普及防骗知识,引导老年人理性消费。

  9999元的圆明园马首事件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多个层面出发构建多层次的防骗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直播间的“古董盛宴”不再成为老年人的“养老陷阱”,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可信的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