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还债,欠孩子的债谁来还

2024-07-03 07:29 来源:光明网

  全国有66个县挪用了19.51亿元的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用于偿还地方债务和其他支出。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审计署做审计报告时,披露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坦率地说,粮仓难免生硕鼠,所以才需要安放制度“捕鼠夹”,凡是涉及巨额资金的地方就要警惕。审计正是监督制度中的重要一环,钱不是领来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使用目的是不是做到专款专用,使用程序是不是合法规范,举动皆有痕迹,那些自以为是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终会无所遁形。

  细读审计报告,会发现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除了直接被挪用之外,还存在变相挤占、串通套取、以次充好、寻租牟利等几大问题。41县和1533所学校通过压低供餐标准、虚构采购业务等方式,变相截留挤占2.7亿元;5县教育部门与中标供应商合谋通过供应商分红、捐赠等方式套取4216.02万元,用于发放福利等。147家供应商和部分学校食堂等供餐单位违规经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供餐;25县通过违规直接指定、设置不合理条款等方式,确定52家供应商向2605所学校供餐;78户企业或个人通过违规借用资质、伪造资料、围标串标等方式,中标35县的101个营养餐项目;相关监管部门和77所学校的工作人员,在供餐监管等过程中涉嫌徇私枉法,牟取个人利益。

  在这些数据中,能看到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与供应商的合谋,能看到一些食堂和学校的勾兑,能看到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程序中的作弊,还能看到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权力寻租和徇私枉法。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然而,这些人却毫无底线地在孩子的饭菜上打起了主意。

  从孩子嘴里“抢食”,更显触目惊心。首先,把孩子的“口粮”用来偿还地方债务和“三保”支出,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营养计划的实施,剥夺了广大农村学生应有的权利。地方的债用孩子的吃饭钱来还,那欠了孩子的债谁来还?这足以暴露出某些地方财政的健康成色。

  其次,不同于个体的贪污腐败,“全国有66个县挪用了19.51亿元的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属于地方财政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失灵。要知道,这样的资金挪用不仅涉及教育部门,还包括地方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和环节。系统性问题更需警惕,当每个环节都有责任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每个环节都存在甩锅问题。

  第三,县政府作为地方治理的核心,其行为有示范效应。如果政府带头违规挪用资金,就可能在地方各级部门产生负面示范效应,若上行下效,就会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和管理混乱,并透支地方政府公信力。因此,这样的系统性问题,往往需要更高层级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实现更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如今,审计署的报告敢于揭示问题,不护短,不遮掩,意味着国家层面直面问题的决心和魄力。接下来,要从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和管理机制入手,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实现全链条监管,让挪用的手伸不进去,一旦伸手必被捉。同时,提升监督和问责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无论涉及到的是个体还是集体。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监管的同时,也得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确实出现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帮扶政策,优化地方营商环境,找到地方财政良性发展的路径。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挪用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还债,欠孩子的债谁来还

2024年07月03日 07:29   来源:光明网   马青

  全国有66个县挪用了19.51亿元的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用于偿还地方债务和其他支出。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审计署做审计报告时,披露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坦率地说,粮仓难免生硕鼠,所以才需要安放制度“捕鼠夹”,凡是涉及巨额资金的地方就要警惕。审计正是监督制度中的重要一环,钱不是领来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使用目的是不是做到专款专用,使用程序是不是合法规范,举动皆有痕迹,那些自以为是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终会无所遁形。

  细读审计报告,会发现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除了直接被挪用之外,还存在变相挤占、串通套取、以次充好、寻租牟利等几大问题。41县和1533所学校通过压低供餐标准、虚构采购业务等方式,变相截留挤占2.7亿元;5县教育部门与中标供应商合谋通过供应商分红、捐赠等方式套取4216.02万元,用于发放福利等。147家供应商和部分学校食堂等供餐单位违规经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供餐;25县通过违规直接指定、设置不合理条款等方式,确定52家供应商向2605所学校供餐;78户企业或个人通过违规借用资质、伪造资料、围标串标等方式,中标35县的101个营养餐项目;相关监管部门和77所学校的工作人员,在供餐监管等过程中涉嫌徇私枉法,牟取个人利益。

  在这些数据中,能看到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与供应商的合谋,能看到一些食堂和学校的勾兑,能看到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程序中的作弊,还能看到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权力寻租和徇私枉法。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然而,这些人却毫无底线地在孩子的饭菜上打起了主意。

  从孩子嘴里“抢食”,更显触目惊心。首先,把孩子的“口粮”用来偿还地方债务和“三保”支出,直接影响了农村学生营养计划的实施,剥夺了广大农村学生应有的权利。地方的债用孩子的吃饭钱来还,那欠了孩子的债谁来还?这足以暴露出某些地方财政的健康成色。

  其次,不同于个体的贪污腐败,“全国有66个县挪用了19.51亿元的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属于地方财政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失灵。要知道,这样的资金挪用不仅涉及教育部门,还包括地方财政、审计等多个部门和环节。系统性问题更需警惕,当每个环节都有责任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每个环节都存在甩锅问题。

  第三,县政府作为地方治理的核心,其行为有示范效应。如果政府带头违规挪用资金,就可能在地方各级部门产生负面示范效应,若上行下效,就会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败和管理混乱,并透支地方政府公信力。因此,这样的系统性问题,往往需要更高层级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实现更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如今,审计署的报告敢于揭示问题,不护短,不遮掩,意味着国家层面直面问题的决心和魄力。接下来,要从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和管理机制入手,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实现全链条监管,让挪用的手伸不进去,一旦伸手必被捉。同时,提升监督和问责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无论涉及到的是个体还是集体。还要加强舆论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监管的同时,也得有针对性地对部分确实出现财政困境的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帮扶政策,优化地方营商环境,找到地方财政良性发展的路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