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一辈“没苦硬吃”,少些吐槽多些关怀

2024-06-28 07:09 来源:红网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一位奶奶在给孙子做好一桌饭菜后,在孙子上桌吃饭时说:“我今天把你饭也盛好了,菜也烧好了,我在家热死了都不舍得开空调。”可孙子却直接打断奶奶的自我感动:“你只能感动你自己,你脑子有泡”……评论区网友多是支持孙子“反道德绑架”,对老一辈“没苦硬吃”的行为吐槽满满。

  “有福不享,没苦硬吃”的事件和新闻屡见不鲜,“老太顶着大太阳,在地里捡了40斤小麦,累得犯病住院半月”“大妈不顾身体硬要下地干活,儿女专门请假五天,来回花了4000块路费,帮她收了800斤小麦、100斤蚕豆”“妈妈为省邮费,背冰箱坐20小时火车”……微博上也曾有一个热搜叫:“老一辈有多热衷没苦硬吃”,评论区无数网友共鸣,吐槽“真是同一个世界,一样的父母”。

  那究竟老一辈为何如此热衷于吃苦呢?首先是源自于他们的生存背景。相较于我们不缺穿不缺吃的生长环境,父母经历了物资匮乏的年代,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因而他们对待食物会更加珍惜。

  其次,吃苦是老一辈的时代精神,是刻在基因里面的信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母认为吃苦能够锻炼人的心智。因而,他们的一生都在践行这种信念,将吃苦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指标”。

  老一辈的这些行为,也有可能是想得到孩子们的关注。就像上述奶奶说自己大夏天不开空调做饭,目的是为了得到孙子的理解,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意的他们,用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没苦硬吃,来获取子孙对自己付出的理解。

  而作为在新时代下成长下的我们,在小时候多少也受到过父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谆谆教诲,但逐渐长大的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个时代似乎已经变成了“只要肯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这与老一辈的理念就出现了巨大的鸿沟。我们在鸿沟的一端觉得老一辈的理念过时甚至不可理喻,老一辈在鸿沟的另一端觉得我们怎么不懂道理了?

  面对与老一辈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要学会“切割”更要学会“关心”,我们无法改变他们过去的经历,也很难强迫他们改变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做的首先是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关心他们,尝试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思想与感受,分析事情的因果利弊,帮他们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与生活方式。

  在吃苦已经成为贬义词的今天,我觉得“吃苦”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在父母“有苦硬吃”的同时,年轻一代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也存在着“没福硬享”的情况,如花呗、借呗的超前消费,早些年间的校园贷等都是“没福硬享”的例子。有些人年轻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是不可取的。这个时候双方的交流与互相的理解则尤为重要,不该吃的苦不吃,不该享的福不享。

  对待老一辈的“没苦硬吃,有福不享”我们应该多些包容和理解,多些交流与关怀,代沟代代有,而如何“填沟”才是关键。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老一辈“没苦硬吃”,少些吐槽多些关怀

2024年06月28日 07:09   来源:红网   杨世豪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一位奶奶在给孙子做好一桌饭菜后,在孙子上桌吃饭时说:“我今天把你饭也盛好了,菜也烧好了,我在家热死了都不舍得开空调。”可孙子却直接打断奶奶的自我感动:“你只能感动你自己,你脑子有泡”……评论区网友多是支持孙子“反道德绑架”,对老一辈“没苦硬吃”的行为吐槽满满。

  “有福不享,没苦硬吃”的事件和新闻屡见不鲜,“老太顶着大太阳,在地里捡了40斤小麦,累得犯病住院半月”“大妈不顾身体硬要下地干活,儿女专门请假五天,来回花了4000块路费,帮她收了800斤小麦、100斤蚕豆”“妈妈为省邮费,背冰箱坐20小时火车”……微博上也曾有一个热搜叫:“老一辈有多热衷没苦硬吃”,评论区无数网友共鸣,吐槽“真是同一个世界,一样的父母”。

  那究竟老一辈为何如此热衷于吃苦呢?首先是源自于他们的生存背景。相较于我们不缺穿不缺吃的生长环境,父母经历了物资匮乏的年代,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因而他们对待食物会更加珍惜。

  其次,吃苦是老一辈的时代精神,是刻在基因里面的信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父母认为吃苦能够锻炼人的心智。因而,他们的一生都在践行这种信念,将吃苦当作一项必须完成的“指标”。

  老一辈的这些行为,也有可能是想得到孩子们的关注。就像上述奶奶说自己大夏天不开空调做饭,目的是为了得到孙子的理解,不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意的他们,用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没苦硬吃,来获取子孙对自己付出的理解。

  而作为在新时代下成长下的我们,在小时候多少也受到过父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谆谆教诲,但逐渐长大的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个时代似乎已经变成了“只要肯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这与老一辈的理念就出现了巨大的鸿沟。我们在鸿沟的一端觉得老一辈的理念过时甚至不可理喻,老一辈在鸿沟的另一端觉得我们怎么不懂道理了?

  面对与老一辈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要学会“切割”更要学会“关心”,我们无法改变他们过去的经历,也很难强迫他们改变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做的首先是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关心他们,尝试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思想与感受,分析事情的因果利弊,帮他们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与生活方式。

  在吃苦已经成为贬义词的今天,我觉得“吃苦”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在父母“有苦硬吃”的同时,年轻一代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也存在着“没福硬享”的情况,如花呗、借呗的超前消费,早些年间的校园贷等都是“没福硬享”的例子。有些人年轻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是不可取的。这个时候双方的交流与互相的理解则尤为重要,不该吃的苦不吃,不该享的福不享。

  对待老一辈的“没苦硬吃,有福不享”我们应该多些包容和理解,多些交流与关怀,代沟代代有,而如何“填沟”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