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说出了美国外交的真相

2024-06-14 07:12 来源:北京日报

  乌克兰有“价值10万亿到12万亿美元的重要矿产”,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能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带来庞大的战略性经济利益——近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公开发声,直言乌克兰对于美国的“商业价值”。

  尽管美国一向无利不起早,但政治人物在公开场合如此“坦率”,还是让人震惊其赤裸残忍。言下之意,乌克兰既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还要被薅尽最后一根羊毛。“耗材”兼“鱼肉”,对这样的定位,不知乌克兰人作何感想?

  犹记当初撺掇乌克兰投入战争泥沼之时,美国大打的是“民主牌”“自由牌”,满嘴都是冠冕堂皇的说辞。比如,美国总统拜登大肆渲染紧张气氛,表示“民主和自由正遭遇攻击”,呼吁继续给予乌克兰援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高呼,“美国从第一天起就与乌克兰站在一起。”如今再看,不过“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罢了。

  战事延宕至今,有些人装都不想装了。当然,格雷厄姆吐露的也只是部分真言。作为乌克兰危机的幕后推手,美国的利益算盘上,又何止那数万亿美元的矿产?从战略格局看,美国实施北约东扩,意在压缩俄罗斯的地缘生存空间。一心想投入西方怀抱的乌克兰,恰好成了为人所用的“一把刀”。与此同时,只要冲突还在继续,俄欧关系就难以缓和,欧洲地区就剑拔弩张,欧洲诸国就会更加依附于美国。

  再从经济收益看,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伪装成国家利益,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府制定政策。一些著名的游说公司无偿为乌克兰服务,代表基辅对美国政府进行游说,推动华盛顿加大对基辅的军事支持,让美国国防工业的订单大增。同时,挤走俄罗斯后,美国不断收割欧洲天然气市场。预计到2030年,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增加近一倍,其中约三分之二将出口到欧洲。事实上,乌克兰已经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的“提款机”。

  渔翁得利,无休无止,而棋子只有悲惨命运。两年多的仗打下来,乌克兰经济总量下降30%,失去了350万个工作岗位。今年2月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称乌方有3.1万名士兵死亡,但许多西方情报人士称,乌克兰的军事损失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此情此景,让人悲叹。

  目前,俄乌双方在战场上陷入僵持,政治上尖锐对立,加上美国持续不断拱火浇油,和平曙光依然难现。“与俄罗斯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这是美国人给乌克兰危机早就定下的“基调”,只是由此酿成的苦果,也只能当事方自己吞食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格雷厄姆说出了美国外交的真相

2024年06月14日 07:12   来源:北京日报   夏天

  乌克兰有“价值10万亿到12万亿美元的重要矿产”,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能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带来庞大的战略性经济利益——近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公开发声,直言乌克兰对于美国的“商业价值”。

  尽管美国一向无利不起早,但政治人物在公开场合如此“坦率”,还是让人震惊其赤裸残忍。言下之意,乌克兰既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还要被薅尽最后一根羊毛。“耗材”兼“鱼肉”,对这样的定位,不知乌克兰人作何感想?

  犹记当初撺掇乌克兰投入战争泥沼之时,美国大打的是“民主牌”“自由牌”,满嘴都是冠冕堂皇的说辞。比如,美国总统拜登大肆渲染紧张气氛,表示“民主和自由正遭遇攻击”,呼吁继续给予乌克兰援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高呼,“美国从第一天起就与乌克兰站在一起。”如今再看,不过“嘴上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罢了。

  战事延宕至今,有些人装都不想装了。当然,格雷厄姆吐露的也只是部分真言。作为乌克兰危机的幕后推手,美国的利益算盘上,又何止那数万亿美元的矿产?从战略格局看,美国实施北约东扩,意在压缩俄罗斯的地缘生存空间。一心想投入西方怀抱的乌克兰,恰好成了为人所用的“一把刀”。与此同时,只要冲突还在继续,俄欧关系就难以缓和,欧洲地区就剑拔弩张,欧洲诸国就会更加依附于美国。

  再从经济收益看,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伪装成国家利益,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政府制定政策。一些著名的游说公司无偿为乌克兰服务,代表基辅对美国政府进行游说,推动华盛顿加大对基辅的军事支持,让美国国防工业的订单大增。同时,挤走俄罗斯后,美国不断收割欧洲天然气市场。预计到2030年,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将增加近一倍,其中约三分之二将出口到欧洲。事实上,乌克兰已经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的“提款机”。

  渔翁得利,无休无止,而棋子只有悲惨命运。两年多的仗打下来,乌克兰经济总量下降30%,失去了350万个工作岗位。今年2月底,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称乌方有3.1万名士兵死亡,但许多西方情报人士称,乌克兰的军事损失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此情此景,让人悲叹。

  目前,俄乌双方在战场上陷入僵持,政治上尖锐对立,加上美国持续不断拱火浇油,和平曙光依然难现。“与俄罗斯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这是美国人给乌克兰危机早就定下的“基调”,只是由此酿成的苦果,也只能当事方自己吞食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