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实行“消费入座”无可指责

2024-05-28 07:01 来源:红网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陕西西安一家星巴克员工对坐下不久但未消费的男子进行劝离。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称其所在地区的星巴克开始实行“消费入座”。5月25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上海部分星巴克门店,没有遇到类似情况。门店工作人员也表示:客流不多的时候,不会劝离不消费的客人,人多时会协商将座位留给有消费需求的顾客。(5月25日澎湃新闻)

  星巴克门店员工说:“在人多时会协商劝离不消费的客人。”可见,在星巴克眼里,“消费入座”是自主经营的权利,必要时主张一下,以维护合法利益。

  星巴克作为商家,有经营自主权。为谁服务?怎么服务?商家自己有权决定,这不容置疑。星巴克店堂的桌椅、灯光等消费场景布置,由其出钱配置,是为消费者所用。“蹭座”者不消费,对其劝离,并无不妥。这与有的大型超市张贴“禁止衣衫褴褛者入内”的道理一样,是伸张权利的一种表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劝离“蹭座”者,才能尊重消费者。有的消费者踏入星巴克,不仅被美味的咖啡所吸引,还看重舒适、优雅的店堂环境。如果消费者花钱后,不能入座品尝咖啡,却看到“蹭座”者心安理得地占据座位,会感到遭受不公正对待。此时,星巴克员工主持公道,劝离“蹭座”者,满足了消费者的合理需求,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星巴克并非一刀切地推行“消费入座”,在客流不多时,并不劝离“蹭座者”,这是一种友善表示。因为有的人路途劳累,精疲力竭,借用星巴克的座椅歇脚;有的人欣赏星巴克安静、悠闲的店堂环境,坐在这里读书、听音乐。只要不影响门店经营,星巴克在权利范围内,对“蹭座”者做出利益付出,这体现了宽容、善良、乐善好施的现代企业文化。

  有的“蹭座”者将星巴克的善良和给予认为是应该的,反对“消费入座”。这显然不道德、不合理。蹭座者不消费,占用星巴克的资源,给其经营带来了一定困扰、麻烦。对此,蹭座者应该心存感激才是,而不是被劝离后认为利益受损,横加指责星巴克不近人情,这倒显出“蹭座”者自私自利、诬陷他人恶劣品行。

  生活中,有的人权利意识淡薄,不以权利角度看待是非,导致认知错误,实不可取。星巴克的“消费入座”是权利的提醒和主张,无可指责。积极维护自身权利,是一个正当的行为,只有积极维护权利,才会遏制野蛮、恶劣的侵权行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星巴克实行“消费入座”无可指责

2024年05月28日 07:01   来源:红网   许卫兵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陕西西安一家星巴克员工对坐下不久但未消费的男子进行劝离。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称其所在地区的星巴克开始实行“消费入座”。5月25日,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上海部分星巴克门店,没有遇到类似情况。门店工作人员也表示:客流不多的时候,不会劝离不消费的客人,人多时会协商将座位留给有消费需求的顾客。(5月25日澎湃新闻)

  星巴克门店员工说:“在人多时会协商劝离不消费的客人。”可见,在星巴克眼里,“消费入座”是自主经营的权利,必要时主张一下,以维护合法利益。

  星巴克作为商家,有经营自主权。为谁服务?怎么服务?商家自己有权决定,这不容置疑。星巴克店堂的桌椅、灯光等消费场景布置,由其出钱配置,是为消费者所用。“蹭座”者不消费,对其劝离,并无不妥。这与有的大型超市张贴“禁止衣衫褴褛者入内”的道理一样,是伸张权利的一种表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劝离“蹭座”者,才能尊重消费者。有的消费者踏入星巴克,不仅被美味的咖啡所吸引,还看重舒适、优雅的店堂环境。如果消费者花钱后,不能入座品尝咖啡,却看到“蹭座”者心安理得地占据座位,会感到遭受不公正对待。此时,星巴克员工主持公道,劝离“蹭座”者,满足了消费者的合理需求,维护了其合法权益。

  星巴克并非一刀切地推行“消费入座”,在客流不多时,并不劝离“蹭座者”,这是一种友善表示。因为有的人路途劳累,精疲力竭,借用星巴克的座椅歇脚;有的人欣赏星巴克安静、悠闲的店堂环境,坐在这里读书、听音乐。只要不影响门店经营,星巴克在权利范围内,对“蹭座”者做出利益付出,这体现了宽容、善良、乐善好施的现代企业文化。

  有的“蹭座”者将星巴克的善良和给予认为是应该的,反对“消费入座”。这显然不道德、不合理。蹭座者不消费,占用星巴克的资源,给其经营带来了一定困扰、麻烦。对此,蹭座者应该心存感激才是,而不是被劝离后认为利益受损,横加指责星巴克不近人情,这倒显出“蹭座”者自私自利、诬陷他人恶劣品行。

  生活中,有的人权利意识淡薄,不以权利角度看待是非,导致认知错误,实不可取。星巴克的“消费入座”是权利的提醒和主张,无可指责。积极维护自身权利,是一个正当的行为,只有积极维护权利,才会遏制野蛮、恶劣的侵权行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