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人身险保费收入持续增长,保险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一方面,覆盖人群不断扩大,覆盖多年龄段人群的包容性普惠保险产品体系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末,大病保险覆盖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人数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2024年1月至2月,我国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加10.5%,赔付支出同比增加93.1%。
人身险业高质量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背后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在政策引领和监管促动之下,保险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作为。近年来,保险监管高度重视引导行业切实回归本源,保险业也积极找准“保险业姓保”的着力点,探索“保险业姓保”的有效途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行业从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人群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断升级的保险保障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推出覆盖新市民、新业态群体、老年人口、学生儿童等特定群体全年龄段的包容性保险产品体系,特别是城市定制型保险等普惠保险“现象级”产品发展快速,保险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
二是在新技术发展的支撑之下,保险业能够开拓创新、有能力作为。伴随互联网和网络平台在经济生活中渗透度的不断提升,保险业有条件摆脱物理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一方面可以更快捷、更广泛地触达用户,包括传统渠道很难覆盖的长尾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大大提升保险企业了解消费者、甄别风险、实现销售和理赔服务的效率,从而显著降低保险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提升行业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因为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寿险业有条件放弃长期以来难以摆脱的“人海战术”,不再以“增员换增量”、为了业务扩张盲目招揽原本就不具备可持续展业能力与资源基础的营销人员,而是对代理人队伍“清虚提质”,着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代理人队伍,以“单兵高产能”来促进可持续增长。截至2023年末,全行业保险代理人数量较2019年顶峰时期降幅达七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