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保障老年人网络权益

2024-05-22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其中约1.7亿是网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逐步加速。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完成1735家网站和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这为更多老年人“触网”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社交、学习技能、了解时事。

  在广大老年人享受美好数字生活的同时,围绕老年人上网安全的各种话题常常成为舆论热点。有的事关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的事关老年人财产权益。长时间在直播间购物,熬夜等小说更新,频繁刷短视频,追短剧大额充值,为主播狂热打赏……种种现象也让不少“银发网民”被打上了“网瘾老人”的标签。

  不少老年人沉迷网络,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寻求精神慰藉、探索新鲜事物都是重要动机,而移动互联网上的丰富信息、低成本娱乐、即时互动,以及越来越精准的推送,也让老年人遨游在网络海洋中乐此不疲。有人把老年人沉迷网络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相提并论,但两者情况完全不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对于防沉迷都有明确规定,而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却难以找到防沉迷的相关条文。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育、“三观”塑造的阶段,学习任务也重,而且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老年人虽面临身体机能和精力的减退,却是成年人,而且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可以通过强制和引导相结合来高效纠正。而对于老年人沉迷网络,自然无法使用强制手段。虽然无需对此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从以往发生的众多相关侵权案例来看,呵护老年人上网安全,重点还是要保障他们的财产安全。

  假“靳东”也好,网红“秀才”也罢,还有用各种套路“挖坑”的店铺,网上的那些不良商家、主播,乃至诈骗分子想方设法把老年人吸引过来,无非是为了“利”。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乱象,维护老年人网络权益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无论是加快相关立法、加强全过程监管,推动行业自律,还是推广宣传教育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要在防“忽悠”上多做文章,让互联网更安全,才能更“适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邓 浩 中国经济网供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合力保障老年人网络权益

2024年05月22日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其中约1.7亿是网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逐步加速。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完成1735家网站和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这为更多老年人“触网”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社交、学习技能、了解时事。

  在广大老年人享受美好数字生活的同时,围绕老年人上网安全的各种话题常常成为舆论热点。有的事关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的事关老年人财产权益。长时间在直播间购物,熬夜等小说更新,频繁刷短视频,追短剧大额充值,为主播狂热打赏……种种现象也让不少“银发网民”被打上了“网瘾老人”的标签。

  不少老年人沉迷网络,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寻求精神慰藉、探索新鲜事物都是重要动机,而移动互联网上的丰富信息、低成本娱乐、即时互动,以及越来越精准的推送,也让老年人遨游在网络海洋中乐此不疲。有人把老年人沉迷网络和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相提并论,但两者情况完全不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对于防沉迷都有明确规定,而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却难以找到防沉迷的相关条文。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育、“三观”塑造的阶段,学习任务也重,而且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老年人虽面临身体机能和精力的减退,却是成年人,而且有大量的空闲时间。

  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可以通过强制和引导相结合来高效纠正。而对于老年人沉迷网络,自然无法使用强制手段。虽然无需对此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从以往发生的众多相关侵权案例来看,呵护老年人上网安全,重点还是要保障他们的财产安全。

  假“靳东”也好,网红“秀才”也罢,还有用各种套路“挖坑”的店铺,网上的那些不良商家、主播,乃至诈骗分子想方设法把老年人吸引过来,无非是为了“利”。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乱象,维护老年人网络权益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无论是加快相关立法、加强全过程监管,推动行业自律,还是推广宣传教育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要在防“忽悠”上多做文章,让互联网更安全,才能更“适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邓 浩 中国经济网供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