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个人碳账户?

2024-05-20 07:55 来源:人民日报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公众如何参与?为了调动公众积极性,让大家在节能减碳过程中既付出努力又得到实惠,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应运而生。

  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针对公众参与减排的创新机制,让大家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可以得到激励。个人碳账户是碳普惠机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可视化每个人的减排贡献,帮助普通人算清“碳账本”,是为个人提供减碳激励的基础。

  在我国,各方主体参与建设个人碳账户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推出的相关产品有上百种。其中,推出主体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地方政府,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地方推出了个人碳账户产品;一类是企业,包括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有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需求的企业,用户可以在出行、外卖、二手交易等APP看到自己的碳账户;还有一类就是金融机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参与其中,将个人碳账户作为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创新的重要工具。

  通过碳普惠机制,公众的绿色减排行为可以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被量化、记录,生成自己的碳账户和汇总的碳账本。比如,选择公交地铁出行、进行垃圾分类等,都会被量化成减排量并记录在“碳账本”中。通过碳普惠平台,政府、企业都可以给公众减排行为赋予激励。

  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是个人碳账户、碳普惠机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激励有三种模式:一是实物奖励,通过搭建碳普惠平台,让更多企业带着资源、产品加入,用于奖励公众的碳减排行为;个人可以兑换优惠券、优惠商品,也可以参与公益活动等。二是资产累积,个人“碳账本”是除了实物、货币资产外的另一种资产,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合理碳资产,可获得行政优惠、荣誉奖励,比如享受贷款低息、获颁荣誉市民等。三是碳普惠减排量交易,一些碳交易试点城市的主管部门已给带动用户减排的企业签发了碳普惠减排量,并实现碳普惠减排量交易。企业将碳普惠减排量的交易收入返还给参与减排的用户,让用户享受践行低碳行为带来的实惠。

  推广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需要全社会努力协作。政府需要持续推动碳普惠政策出台,在全社会范围开展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的宣传和推广。2022年《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团体标准出台,对公众的衣、食、住、行、用等7大类40项低碳减排行为进行了分类和测算,为公民如何践行绿色减排行为提供了指引。企业也应该积极推动碳账户建设,与政府的碳普惠平台合作,并与自身绿色转型结合。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持续开展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创新,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个人碳账户应用。各方应形成合力,从经济、社会、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形成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共同引导公众低碳行为的养成。

  (作者为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本报记者寇江泽采访整理)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什么是个人碳账户?

2024年05月20日 07:55   来源:人民日报   陶岚

  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公众如何参与?为了调动公众积极性,让大家在节能减碳过程中既付出努力又得到实惠,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应运而生。

  碳普惠是绿色低碳发展领域针对公众参与减排的创新机制,让大家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可以得到激励。个人碳账户是碳普惠机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可视化每个人的减排贡献,帮助普通人算清“碳账本”,是为个人提供减碳激励的基础。

  在我国,各方主体参与建设个人碳账户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推出的相关产品有上百种。其中,推出主体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地方政府,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地方推出了个人碳账户产品;一类是企业,包括互联网平台企业和有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需求的企业,用户可以在出行、外卖、二手交易等APP看到自己的碳账户;还有一类就是金融机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参与其中,将个人碳账户作为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创新的重要工具。

  通过碳普惠机制,公众的绿色减排行为可以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被量化、记录,生成自己的碳账户和汇总的碳账本。比如,选择公交地铁出行、进行垃圾分类等,都会被量化成减排量并记录在“碳账本”中。通过碳普惠平台,政府、企业都可以给公众减排行为赋予激励。

  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是个人碳账户、碳普惠机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激励有三种模式:一是实物奖励,通过搭建碳普惠平台,让更多企业带着资源、产品加入,用于奖励公众的碳减排行为;个人可以兑换优惠券、优惠商品,也可以参与公益活动等。二是资产累积,个人“碳账本”是除了实物、货币资产外的另一种资产,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合理碳资产,可获得行政优惠、荣誉奖励,比如享受贷款低息、获颁荣誉市民等。三是碳普惠减排量交易,一些碳交易试点城市的主管部门已给带动用户减排的企业签发了碳普惠减排量,并实现碳普惠减排量交易。企业将碳普惠减排量的交易收入返还给参与减排的用户,让用户享受践行低碳行为带来的实惠。

  推广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需要全社会努力协作。政府需要持续推动碳普惠政策出台,在全社会范围开展碳普惠机制和个人碳账户的宣传和推广。2022年《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团体标准出台,对公众的衣、食、住、行、用等7大类40项低碳减排行为进行了分类和测算,为公民如何践行绿色减排行为提供了指引。企业也应该积极推动碳账户建设,与政府的碳普惠平台合作,并与自身绿色转型结合。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持续开展绿色金融和绿色保险创新,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个人碳账户应用。各方应形成合力,从经济、社会、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形成绿色生活激励回馈机制,共同引导公众低碳行为的养成。

  (作者为中华环保联合会碳普惠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本报记者寇江泽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