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水卖1300多元,而且保质期长达10年,这到底是怎样的‘神水’?”前不久,重庆市民郭畅(化名)在网上发布视频,讲述了他母亲网购保健品的一段经历。
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网络直播间,充斥着类似的保健品销售话术,吸引了不少有健康焦虑的老年人购买:有的产品号称有治疗奇效,到手后查看说明才发现只是普通食品;有的下单时号称一个疗程就能见效,后面商家却变着法地让消费者追加购买;有的包装上标注的生产厂家,查询时居然已经注销……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96亿,其中,约1.7亿人是网民。随着老年网民的不断增多,“银发经济”驶入了数字化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市场力量参与其中。但是,一些唯利是图的骗子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他们利用某些老年人重视养生但缺乏判断力的弱点,以各种“名医神药”对老年人进行围猎,肆无忌惮地敛取不义之财。
以那瓶售价1300多元的“神水”为例,一些老人之所以重金求购,是因为被瓶身标注的“荣获国际发明专利”“欧洲专利号”等称号所蒙蔽,认为该产品很靠谱。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套路:线下为来历不明的产品打上“高科技”“高效能”等标签,线上以专业人士的身份对老人进行“洗脑”,以不明觉厉的“天价商品”实施精准收割。
2023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直播间里的“苦情戏”,有部分主播在直播间里以“儿子”“女儿”的身份和口吻,专门哄骗老人购买“神药”。尽管此类骗局早被拆穿,但至今仍有人在直播间里兴风作浪,由此不难发现两方面问题:首先,虽然不少老人已经学会上网,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依然有限,很容易被人针对知识盲区进行攻击;其次,由于违法成本过低,某些人仍对“套路营销”抱有侥幸,甚至幻想着捞一把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