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当然地批评“下雨天浇水”

2024-04-26 08:04 来源:北京日报

  近来,一段视频引来众议纷纷。画面中,某地雨势正猛,却见一位绿化工作人员朝着路旁天桥底下的绿化带浇水。对此,有人批评多此一举纯粹浪费,亦有人批评形式主义无脑执行。

  下雨天浇水,真的奇葩么?据当地回应,该路段为高架桥底,一般情况下雨水淋不到桥下植物,仍需人工浇水。同时此处近期进行了苗木补植,也需加强浇水确保成活率。接到反馈后,经实地查验,该处绿地土壤确实比较干燥,两三天不浇水就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真相大白,当地恐怕长舒了一口气,反过头来再看,之前热闹一时的批评又是否过于武断了呢?

  是非未辨、骂声先行。如今网上信息汹涌,图文视频样样不缺,极易让人产生“眼见为实”的笃定感。面对大大小小的热点话题,不少人想当然地针砭起来,但仅凭感官直觉或片面表象发声,很多时候未见得准确。譬如,雨雪天气“洒水车”上路是个老话题,其实既有可能是桥下植物缺水,也有可能是在洒融雪剂,还有可能是趁雨泡发路面灰土抓紧高效冲刷。只是简单粗暴的“是非判断”往往跑得太快,客观答案被远远地扔在了后面。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碎片化”“浅薄化”“拼贴化”愈发明显。越来越多人似乎失去了全面深入了解事物本来面貌的耐心,也习惯了做10秒钟视频的“判官”。如此行为背后,其实是思维的简单化、标签化。复盘那些“听风就是雨”的认知谬误,大多遵循这样的路径:把个案泛化为普遍现象,把偶发总结为必然,把特殊描述为一般,把细节论定为全貌。加之一些人钻营“流量致富”,追着“雷点”“爆点”“痛点”跑。下雨天浇水,瞧,又一个“胡来的”;奔驰车加塞辱骂老太,这不就是“欺负人”……种种节奏带到飞起,反复挑拨和利用人们的朴素情感。

  哲学家康德说,判断力是联结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众声喧哗、信息庞杂,抵达真相并不容易。每个人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偶尔“看错”“说错”在所难免。既然如此,遇事更需要等一等“真相”,往深处再看一看。当准备到键盘上“大杀四方”时,多问一句消息可靠吗,事实清楚吗,冲突合理吗?一个健康的舆论场,包容质疑精神,尊重观点交锋,更呼唤客观判断,理性表达。

  人人都可以是“记录者”,也都可以是“评论员”,这是时代的馈赠。“围观的力量”,不能总是稀里糊涂,更不能成为“情绪的帮凶”。事实最能教育人,在不断“证伪”和“求真”的动态过程中,越来越多人终会明白:信息时代,拥有健全的判断力,比拥有海量信息更可贵。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想当然地批评“下雨天浇水”

2024年04月26日 08:04   来源:北京日报   田闻之

  近来,一段视频引来众议纷纷。画面中,某地雨势正猛,却见一位绿化工作人员朝着路旁天桥底下的绿化带浇水。对此,有人批评多此一举纯粹浪费,亦有人批评形式主义无脑执行。

  下雨天浇水,真的奇葩么?据当地回应,该路段为高架桥底,一般情况下雨水淋不到桥下植物,仍需人工浇水。同时此处近期进行了苗木补植,也需加强浇水确保成活率。接到反馈后,经实地查验,该处绿地土壤确实比较干燥,两三天不浇水就有可能影响植物生长。真相大白,当地恐怕长舒了一口气,反过头来再看,之前热闹一时的批评又是否过于武断了呢?

  是非未辨、骂声先行。如今网上信息汹涌,图文视频样样不缺,极易让人产生“眼见为实”的笃定感。面对大大小小的热点话题,不少人想当然地针砭起来,但仅凭感官直觉或片面表象发声,很多时候未见得准确。譬如,雨雪天气“洒水车”上路是个老话题,其实既有可能是桥下植物缺水,也有可能是在洒融雪剂,还有可能是趁雨泡发路面灰土抓紧高效冲刷。只是简单粗暴的“是非判断”往往跑得太快,客观答案被远远地扔在了后面。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碎片化”“浅薄化”“拼贴化”愈发明显。越来越多人似乎失去了全面深入了解事物本来面貌的耐心,也习惯了做10秒钟视频的“判官”。如此行为背后,其实是思维的简单化、标签化。复盘那些“听风就是雨”的认知谬误,大多遵循这样的路径:把个案泛化为普遍现象,把偶发总结为必然,把特殊描述为一般,把细节论定为全貌。加之一些人钻营“流量致富”,追着“雷点”“爆点”“痛点”跑。下雨天浇水,瞧,又一个“胡来的”;奔驰车加塞辱骂老太,这不就是“欺负人”……种种节奏带到飞起,反复挑拨和利用人们的朴素情感。

  哲学家康德说,判断力是联结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众声喧哗、信息庞杂,抵达真相并不容易。每个人也不可能全知全能,偶尔“看错”“说错”在所难免。既然如此,遇事更需要等一等“真相”,往深处再看一看。当准备到键盘上“大杀四方”时,多问一句消息可靠吗,事实清楚吗,冲突合理吗?一个健康的舆论场,包容质疑精神,尊重观点交锋,更呼唤客观判断,理性表达。

  人人都可以是“记录者”,也都可以是“评论员”,这是时代的馈赠。“围观的力量”,不能总是稀里糊涂,更不能成为“情绪的帮凶”。事实最能教育人,在不断“证伪”和“求真”的动态过程中,越来越多人终会明白:信息时代,拥有健全的判断力,比拥有海量信息更可贵。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