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两小时正常血糖的高限是多少?救助溺水者,如溺水者有呼吸心跳,应该让其侧卧还是仰卧?一般推荐的生育间隔是几年……这些看似关联并不大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健康素养常识。
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历时1年修订、近百名专家参与、涉及30多个专业领域,覆盖健康中国行动全部15个专项行动和全生命周期,这将成为全新的公民健康行为指南。
全民健康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代表人的健康认知、健康技能及健康责任。大力推进全民健康建设,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不仅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健康素养促进工作。新时代以来,相关部门通过不断加强健康教育,推动个人和群体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023年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既印证了健康教育的成果,也客观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健康、对健康知识日益增长的期盼和需求。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居民健康素养仍有提升空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都提出,到2030年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30%的目标,我们目前略有差距。另一方面,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仍然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