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秤”频频捣鬼:消费者权益岂能任人践踏

2024-04-16 07:03 来源:红网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走访山东省烟台市多处市场,并随机对多个市场的电子秤展开测试,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缺斤少两”的现象存在。坊间把这种做了手脚、称重显示与实际重量之间存在偏差的电子秤称为“鬼秤”。

  在我看来,对于这种恶意欺诈行为,执法部门应当从重处罚,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据报道,“鬼秤”样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不用人调试,直接输入密码便可使用;有的为了避免“露馅儿”,按密码后秤都没有声音,消费者无法听到几斤几两;最热门是一种技术含量更高、隐秘性更强的遥控电子秤,其外观样式多样,可以设置不同档位,内置程序、芯片等,商户仅仅只需三四分钟,就可以设置一台随意作弊的电子秤,而且,这种通过遥控器来调的秤,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远距离操作,隐蔽性极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制造、销售、使用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的计量器具的,责令停止制造、销售、使用,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对个人或者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在“鬼秤”事件中,多家商贩明显触犯了《计量法》的相关规定。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怂恿下,总有一些不良商家不惜铤而走险,在秤上做文章,损人利己。“鬼秤”的五花八门,更是让消费者防不胜防,维权成本的高昂,更是让吃了亏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对此,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在购买物品时,要选择信誉好的商家,索要并仔细核对购物票据,遇到问题要及时维权,必要时可求助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

  同时,执法部门也要强化日常监管,多到商家一线开展明查暗访,用零容忍的态度打击“鬼秤”行为。此外,还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商家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共同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良好氛围。

  诚信乃立身之本,欺诈终将堕入悬崖。这个道理,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该铭记于心。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诚信的消费环境,用法治的利剑斩断伸向消费者的“黑手”,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安安心心。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鬼秤”频频捣鬼:消费者权益岂能任人践踏

2024年04月16日 07:03   来源:红网   张泽江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走访山东省烟台市多处市场,并随机对多个市场的电子秤展开测试,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缺斤少两”的现象存在。坊间把这种做了手脚、称重显示与实际重量之间存在偏差的电子秤称为“鬼秤”。

  在我看来,对于这种恶意欺诈行为,执法部门应当从重处罚,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据报道,“鬼秤”样式五花八门,有的甚至不用人调试,直接输入密码便可使用;有的为了避免“露馅儿”,按密码后秤都没有声音,消费者无法听到几斤几两;最热门是一种技术含量更高、隐秘性更强的遥控电子秤,其外观样式多样,可以设置不同档位,内置程序、芯片等,商户仅仅只需三四分钟,就可以设置一台随意作弊的电子秤,而且,这种通过遥控器来调的秤,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远距离操作,隐蔽性极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制造、销售、使用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的计量器具的,责令停止制造、销售、使用,没收计量器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对个人或者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在“鬼秤”事件中,多家商贩明显触犯了《计量法》的相关规定。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怂恿下,总有一些不良商家不惜铤而走险,在秤上做文章,损人利己。“鬼秤”的五花八门,更是让消费者防不胜防,维权成本的高昂,更是让吃了亏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对此,广大消费者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在购买物品时,要选择信誉好的商家,索要并仔细核对购物票据,遇到问题要及时维权,必要时可求助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

  同时,执法部门也要强化日常监管,多到商家一线开展明查暗访,用零容忍的态度打击“鬼秤”行为。此外,还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商家和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共同营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良好氛围。

  诚信乃立身之本,欺诈终将堕入悬崖。这个道理,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都应该铭记于心。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诚信的消费环境,用法治的利剑斩断伸向消费者的“黑手”,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安安心心。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