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消费者权益,不能让职业闭店人“安全着陆”

2024-04-15 07:03 来源:红网

  4月14日,#央视曝光职业闭店人#这个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4月14日,央视新闻)

  据了解,前不久,“金宝贝”早教机构频繁闭店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记者采访中,多位家长表示,在后期处理中出现了被称为“职业闭店人”的第三方进行线上及线下的沟通协调工作。这些操盘的第三方群体被称之为“职业闭店人”。

  “职业闭店人”是指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好关店、跑路方法,并接手处理后续维权问题的群体。这些职业闭店人,往往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在善后工作中。他们通常会在企业面临关闭或经营不善时介入,帮助这些机构“金蝉脱壳”,逃避法律责任。

  通过梳理发现,他们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闭店流程。首先是开展低价促销充值活动,吸引充值;接着更换公司法定代表人;最后一夜关张,由第三方和消费者沟通。他们这一套闭店流程下来,可谓“一石三鸟”,原企业主金蝉脱壳;获得了消费者的钱,让消费者的钱如同打了水漂;职业闭店人还增加了业绩,赚得了佣金。

  职业闭店人抓住了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的弱点,他们通过钻法律漏洞,用一种看似合法合规的方式,帮企业主逃避债务,让消费者承担起经营损失。其实,他们能成为一种灰色职业,甚至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主要还是钻了预付费及企业法人变更等方面的管理漏洞。如今许多领域的商店都纷纷加入预付款行列,并未与消费者签订书面合同,为职业闭店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此,2013年10月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将经营者“预付式消费”规范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而即将于今年7月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则为预付式消费设立了专门罚则,明确由各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处罚。

  此外,为了切断职业闭店这条灰色产业链,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比如,应该加大对职业背债人的甄别力度、不妨将前法定代表人列为追诉对象,让职业闭店人无空可钻;在法律上也要明确,帮助企业恶意避债的行为,是否涉嫌故意侵害债权人权益等。

  职业闭店人靠嫁接风险牟利,让消费者吃哑巴亏,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因此应该加强对其治理,完善相关法律,让消费者“安全着陆”,而不是欠债机构和职业闭店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维护消费者权益,不能让职业闭店人“安全着陆”

2024年04月15日 07:03   来源:红网   阿依仙木·司马义

  4月14日,#央视曝光职业闭店人#这个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4月14日,央视新闻)

  据了解,前不久,“金宝贝”早教机构频繁闭店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在记者采访中,多位家长表示,在后期处理中出现了被称为“职业闭店人”的第三方进行线上及线下的沟通协调工作。这些操盘的第三方群体被称之为“职业闭店人”。

  “职业闭店人”是指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好关店、跑路方法,并接手处理后续维权问题的群体。这些职业闭店人,往往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在善后工作中。他们通常会在企业面临关闭或经营不善时介入,帮助这些机构“金蝉脱壳”,逃避法律责任。

  通过梳理发现,他们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闭店流程。首先是开展低价促销充值活动,吸引充值;接着更换公司法定代表人;最后一夜关张,由第三方和消费者沟通。他们这一套闭店流程下来,可谓“一石三鸟”,原企业主金蝉脱壳;获得了消费者的钱,让消费者的钱如同打了水漂;职业闭店人还增加了业绩,赚得了佣金。

  职业闭店人抓住了消费者维权成本高的弱点,他们通过钻法律漏洞,用一种看似合法合规的方式,帮企业主逃避债务,让消费者承担起经营损失。其实,他们能成为一种灰色职业,甚至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主要还是钻了预付费及企业法人变更等方面的管理漏洞。如今许多领域的商店都纷纷加入预付款行列,并未与消费者签订书面合同,为职业闭店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对此,2013年10月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已将经营者“预付式消费”规范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范围。而即将于今年7月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则为预付式消费设立了专门罚则,明确由各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处罚。

  此外,为了切断职业闭店这条灰色产业链,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比如,应该加大对职业背债人的甄别力度、不妨将前法定代表人列为追诉对象,让职业闭店人无空可钻;在法律上也要明确,帮助企业恶意避债的行为,是否涉嫌故意侵害债权人权益等。

  职业闭店人靠嫁接风险牟利,让消费者吃哑巴亏,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因此应该加强对其治理,完善相关法律,让消费者“安全着陆”,而不是欠债机构和职业闭店人。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