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现在,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在逐渐好转。政企携手努力,民营经济必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期,各地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激活力、增信心,将政策“含金量”转化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梳理发现,各地近日出台的政策为民营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如,北京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将探索采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首购订购等多种方式支持民企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基础创新转化;深圳开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低空配送等应用场景,为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最佳“试验场”;山西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鼓励支持各开发区建设小微企业园区或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标准厂房。
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期,加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变化,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民营企业也不例外。
比如,有的民营企业在调整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上遇到困难,制约了发展进程;还有一些民营企业面临准入难、融资难、回款难、中标难、维权难等难题,特别是小微企业规模较小、抵押资产不足,要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相对不容易。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助民营企业创造新业绩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助力民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