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电池回收,才能防患未“燃”

2024-04-03 07:48 来源:北京日报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风起云涌,锂电池普及应用十分迅猛,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也成为现实课题。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入行门槛很低,回收主体分散,大量资质不全的非法小作坊浑水摸鱼,导致颇多乱象。

  据报道,如今锂电池回收行业里充斥各种所谓“中间商”,涉及电池生产企业、整车企业、废旧电池贸易商、第三方回收公司、拆解破碎厂等多个主体,其中不少都是小作坊。由于运营成本低,它们能以更高价格收购旧电池,违规拆装加工后再以更低价格出售。偷梁换柱之下,一些二手废旧电池打着“超强续航”的幌子,堂而皇之流转于市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起火燃烧事件高发,非法改装及劣质的“退役锂电池”就是一大元凶。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车和建筑物内因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2.5万起,同比增长12.3%。

  一般来说,废旧锂电池回收后的正规用途是进行梯次利用,无法梯次利用的则通过回收拆解利用。自2018年起,工信部公布了多家符合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然而这些“正规军”却面临着被小作坊“抢单”的窘境。还有主播公然以“零门槛、投资少、赚钱快”为诱饵,售卖拆解组装废旧锂电池课程,更进一步搅浑了市场。一方面,正规回收网点难有用武之地,产能闲置率极高;另一方面,散兵游勇大行其道,来源无法追溯,质量安全无从谈起,结果就是变废为宝的好事,最终成了扰乱秩序、制造风险的坏事。

  废旧锂电池回收这关一定要过,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来临之际,规范回收渠道更为迫切。为此,提高废旧锂电池回收准入门槛是当务之急,更需建立统一回收交易平台,完善回收体系,从渠道上予以明确规范,进而实现废旧锂电池的可追溯。此外,还应尽快制定废旧锂电池可回收评价、价值评价等国家标准,提升回收效益和企业盈利能力,引领行业良性发展。当然,好制度要见效落地,还要依靠各方面齐心协力,对锂电产品经销门店、废品回收点定期检查,对非法小作坊加大查处力度,逐渐引导整个行业发展更加规范、专业、安全。

  如果说,废旧锂电池非法回收利用,无异于制造“定时炸弹”;那么规范回收利用环节,就是防患于未“燃”。唯有进一步在细化行业标准、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这条全新赛道才能良性健康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范电池回收,才能防患未“燃”

2024年04月03日 07:48   来源:北京日报   孙延安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风起云涌,锂电池普及应用十分迅猛,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也成为现实课题。但就目前来看,由于入行门槛很低,回收主体分散,大量资质不全的非法小作坊浑水摸鱼,导致颇多乱象。

  据报道,如今锂电池回收行业里充斥各种所谓“中间商”,涉及电池生产企业、整车企业、废旧电池贸易商、第三方回收公司、拆解破碎厂等多个主体,其中不少都是小作坊。由于运营成本低,它们能以更高价格收购旧电池,违规拆装加工后再以更低价格出售。偷梁换柱之下,一些二手废旧电池打着“超强续航”的幌子,堂而皇之流转于市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起火燃烧事件高发,非法改装及劣质的“退役锂电池”就是一大元凶。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车和建筑物内因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2.5万起,同比增长12.3%。

  一般来说,废旧锂电池回收后的正规用途是进行梯次利用,无法梯次利用的则通过回收拆解利用。自2018年起,工信部公布了多家符合规范条件的“白名单”企业,然而这些“正规军”却面临着被小作坊“抢单”的窘境。还有主播公然以“零门槛、投资少、赚钱快”为诱饵,售卖拆解组装废旧锂电池课程,更进一步搅浑了市场。一方面,正规回收网点难有用武之地,产能闲置率极高;另一方面,散兵游勇大行其道,来源无法追溯,质量安全无从谈起,结果就是变废为宝的好事,最终成了扰乱秩序、制造风险的坏事。

  废旧锂电池回收这关一定要过,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来临之际,规范回收渠道更为迫切。为此,提高废旧锂电池回收准入门槛是当务之急,更需建立统一回收交易平台,完善回收体系,从渠道上予以明确规范,进而实现废旧锂电池的可追溯。此外,还应尽快制定废旧锂电池可回收评价、价值评价等国家标准,提升回收效益和企业盈利能力,引领行业良性发展。当然,好制度要见效落地,还要依靠各方面齐心协力,对锂电产品经销门店、废品回收点定期检查,对非法小作坊加大查处力度,逐渐引导整个行业发展更加规范、专业、安全。

  如果说,废旧锂电池非法回收利用,无异于制造“定时炸弹”;那么规范回收利用环节,就是防患于未“燃”。唯有进一步在细化行业标准、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这条全新赛道才能良性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