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通的‘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机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才发现平台账号被盗,对方通过‘免密支付’消费了5000多元。这种事关会员安全的操作提示应该设置在明显位置,不能让消费者糊里糊涂‘被免密’。”近日,山东青岛市民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账号“失窃”的经历。(3月29日工人日报)
与李先生一样,稀里糊涂地吃了免密支付暗亏的消费者大有人在。一些消费者的免密支付账号被盗刷,暴露出免密支付功能存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隐患的背后,则隐藏着消费者在不知情、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免密”等问题。
一些服务平台(如租借充电宝、租借共享单车、酒店信用住等)一旦被使用,就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并在客户选择相应的支付渠道后授权商户自动扣款。一些网购平台的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在付款界面,以小于其他说明的字号提示“是否开通‘免密支付’功能”,有的甚至是“默认开通”。还有的平台,通过“立减”的方式诱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此外,用户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开通“付款码”的同时,就默认同意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对比鲜明的是,免密支付开通容易取消却难,取消往往需要多步操作,如果消费者不好好做做“功课”,难以准确顺利地找到免密支付的退出路径。
免密支付既是一种支付方式,也是一种消费选择的方式。相关平台或商家无论是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选项,还是未以显著方式告知、提示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的相关信息,抑或是诱导、误导消费者开通免密支付,均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