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发展未来产业要切合实际

2024-03-29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个处级机构的设立引起业界关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更新信息显示,工信部高新技术司设置了“未来产业处”,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业务主管机构,意味着未来产业已进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产业落地和壮大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从特征看,这个产业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从方向看,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从本质看,未来产业是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跨界融合的结果……这些都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不谋而合。

  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主动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然选择。未来产业已成发达国家布局新焦点。美国建立多种投资体系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德国滚动监测跟踪评估未来产业的发展情况,法国不断优化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的具体领域。我国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发展未来产业要警惕一哄而上,要切合国情实际。一方面,要看到长板。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培育未来产业提供了丰厚土壤。各地发展未来产业积极性高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出台了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文件,多所高校联合地方设立了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存在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受制于人,高端领域人才匮乏,缺乏成熟经验和政策引导等。

  还要切合产业实际。并非所有处于萌芽状态的前沿产业都是未来产业,我们要发展的未来产业应是初步具备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一定市场规模的产业,这也是各国的通行做法。比如,美国强调的未来产业是未来工业、空天科技等;欧盟聚焦高性能计算、量子科技、纳米技术等领域;日本着重促进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发展方向。结合国际技术发展走向,立足国内产业发展实际,我国提出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打造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等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做出这样的选择,正是因为我国在通信、互联网、机器人、算力等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更要切合各地实际。首先要量力而为。未来产业的技术是颠覆性、前瞻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往往投资巨大、耗时很久才有收获,甚至可能“打水漂”。因此,科研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更适宜率先布局未来产业,再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区域。其次要因地制宜。只有错位发展才更易在细分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也避免投资重复和浪费。各地应立足当地特色和优势领域,找到发展未来产业的突破口。比如数字经济发达的省份,可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方向;沿海地区则更适合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

  总而言之,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既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也不能过于集中、造成新的区域经济失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原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鑫)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发展未来产业要切合实际

2024年03月29日 07:0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一个处级机构的设立引起业界关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更新信息显示,工信部高新技术司设置了“未来产业处”,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业务主管机构,意味着未来产业已进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产业落地和壮大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从特征看,这个产业科技含量高、绿色发展足;从方向看,产业关联强、市场空间大;从本质看,未来产业是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跨界融合的结果……这些都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不谋而合。

  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国主动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必然选择。未来产业已成发达国家布局新焦点。美国建立多种投资体系促进未来产业发展,德国滚动监测跟踪评估未来产业的发展情况,法国不断优化完善未来产业发展的具体领域。我国也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发展未来产业要警惕一哄而上,要切合国情实际。一方面,要看到长板。我国具备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为培育未来产业提供了丰厚土壤。各地发展未来产业积极性高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出台了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文件,多所高校联合地方设立了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存在系统谋划不足、技术底座不牢等问题,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受制于人,高端领域人才匮乏,缺乏成熟经验和政策引导等。

  还要切合产业实际。并非所有处于萌芽状态的前沿产业都是未来产业,我们要发展的未来产业应是初步具备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一定市场规模的产业,这也是各国的通行做法。比如,美国强调的未来产业是未来工业、空天科技等;欧盟聚焦高性能计算、量子科技、纳米技术等领域;日本着重促进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发展方向。结合国际技术发展走向,立足国内产业发展实际,我国提出面向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重点方向,打造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等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做出这样的选择,正是因为我国在通信、互联网、机器人、算力等领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更要切合各地实际。首先要量力而为。未来产业的技术是颠覆性、前瞻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往往投资巨大、耗时很久才有收获,甚至可能“打水漂”。因此,科研基础扎实、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更适宜率先布局未来产业,再辐射带动其他相关区域。其次要因地制宜。只有错位发展才更易在细分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也避免投资重复和浪费。各地应立足当地特色和优势领域,找到发展未来产业的突破口。比如数字经济发达的省份,可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方向;沿海地区则更适合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

  总而言之,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路径。既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也不能过于集中、造成新的区域经济失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原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黄鑫)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